4048134
南园:以文化氤氲 让生活飘香 南园街道创建“街道+社区+流动”服务体系,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示范
文章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见习记者 胡钥 吴禾昆 通讯员 朱航
2021-08-26 08:55

南园:以文化氤氲 让生活飘香 南园街道创建“街道+社区+流动”服务体系,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示范

建在商圈综合体内的流动美术馆,让市民得以近距离欣赏艺术大家的风采;融合各类民族乐器的主题音乐活动,处处满溢着雅乐文化的气息;非遗项目体验、节目展演以及传统文化知识普及,则为商圈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魅力……连日来,“公共文化进商圈”活动在南园各大商圈持续开展,也让别具特色的文化韵味在辖区内氤氲飘香。

近年来,在福田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南园街道始终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为民办实事的大事来抓,通过整合街道非遗馆、街道美术馆、社区图书馆等优质资源,着力建设“雅乐南园”“多彩上步”“非遗南园”“书香河湾”四大文化品牌,创新形成“街道+社区+流动”的文化服务与品牌活动体系,推进文化资源下沉社区,集中资源打造流动覆盖辖区全域的精品文化活动,构建起了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建设与文艺创新生态,持续丰富社区居民、商圈游客、写字楼商务人士的精神生活,打造了具有“南园特色”的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示范。

“街道+社区+流动”服务体系  打造“南园特色”的文化品牌            

近日,“时代的光辉”--共产党精神礼赞艺术彩灯展在南园街道文体中心举行。置身其中,精巧秀丽、色彩饱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彩灯”直映眼帘,通明的光亮映衬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彩灯纹样。

通过扫描彩灯上的二维码,参观者就能聆听到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抗疫精神以及建党精神等伟大精神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进一步感悟精神伟力,汲取精神之“钙”。

弘扬红色精神,传承传统文化。据了解,在街道党工委指导下,南园街道今年成立了工委委员任支部书记的文化工作党支部,并结合文化工作举办了一系列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活动。

除了彩灯展外,“东纵英雄”皮影戏巡演以及“百年巨匠”美术作品展、“剪纸里的故事”艺术展等系列活动,将党建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结合,打造“党建+文化”系列活动南园示范样板,让更多党员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大餐”。

“党建+文化”活动的成功策划与举办,是南园街道长年积淀文化底蕴、打造具有辖区特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南园街道突出“多彩”、“非遗”、“雅乐”、“书香”四个特色,在社区、学校、商圈、军营等不同维度区域,推出覆盖辖区全域的精品文化活动。

南园街道美术馆,整合文化站内休闲厅、多功能厅,平均每月举办一场高品质书画展览,积极传播传统文化。

南园非遗馆,累计开展“我们的节日”“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近300场,皮影艺术公益培训达500课时,受众达数万人。

“深圳吉他艺术节”“古典音乐进社区”“艺术微剧场”“歌剧进校园”“百姓琴房”等系列活动持续举办,演出场次达350场,其中部分活动已连续举办6年之久。

依托街道、社区图书馆,开展“南园杯”少儿朗读大赛、“河畔诗会系列”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书香活动,并邀请胡野秋、田地、王佑贵、舒婷、王鲁湘名人名家做客,打造“城市文化空间聚合点”新典范。

其间,南园文体中心作为居民生活的文化枢纽,以街道辖区为汇集点,吸引各文化领域的习得者集结于此,结合居民需求,将文化大餐合理供给至各个社区,使得一场又一场色香味俱全的活动以流动的形式辐射整个辖区。

日前,南园商圈流动美术馆在新城市广场成立。这也意味着南园美术馆所展览的展品,今后将同步在南园商圈流动美术馆流动展览,助力高雅殿堂艺术品走近居民、游客以及办公人士身边,进一步繁荣商圈活力。

“一十百千”人才梯队 打造“居民家门口”的文化服务            

厚植土壤,扎根社区,让传统文化之花香溢南园。

南园街道,是深圳市人口密度最高的街道之一,也是闻名的老商业城区。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导向,建立了以党工委委员、街道文化站站长、社区文化骨干为主体的文化建设责任体系,保障街道加快建设更加完善的、具有南园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自2015年以来,街道发力打造了四个全市首创的基层文化空间:第一个街道非遗馆、第一个街道美术馆、第一个街道敬老摄影工作室,以及全市第一家24小时开放的社区图书馆——玉田图书馆。

同时,针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居多的特点,街道文化站常年在居民家门口开展服务,将公共文化注入商圈服务,真正将文化服务渗透到居民生活的角角落落,用持久的,润微细无声的方式,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据统计,南园街道目前合理统筹辖区资源,包括街道文体中心、8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9家社区图书馆,8个百姓书画院,3个商圈,两所小学一所中学,十余所幼儿园,每年累计开展大小文化活动2000余场。

2020年,深圳市被国家文化部非遗司列为第二批“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之一,南园街道被列为“非遗在社区”综合试点单位。其间,街道以打造“非遗活在基层”为目标,以实施“优秀非遗示范点”为抓手,积极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

队伍建设方面,搭建“一十百千”梯队,成立南园非遗艺术团。增设一名非遗专干,重点培养10位社区非遗传承人,全面培训百名社区非遗志愿者,广泛培养千名社区非遗爱好者。

推广“1+1”模式,即每个社区设立一个非遗名家工作室和一个传习坊,利用社区图书馆提供不少于100平米的传习展示场地,每个项目每年在南园非遗馆或美术馆举办一次集中展览。

设立“南园非遗体验日”,每周五选定一个社区,以本社区非遗工作室项目为重点开展才艺展示、传承学习、体验交流,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活”在社区,让居民能够就近体验到传统奶茶制作、绳编、脸谱绘画、茶果制作、内画、满绣等非遗项目。

南园街道“非遗在社区”创建工作的特色和理念,还吸引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关注。2020年,“入驻南园非遗馆·非遗名家工作室”签约仪式上,七位著名非遗名家与南园非遗馆签约,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借助该协会丰富的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资源和项目,南园街道得以长期地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商圈、进校园的活动。

一系列活动广覆盖、重关爱,惠及各个层面居民,在营造具有辖区特色商圈文化的同时,也为福田打造高品质文化特色商圈,乃至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贡献了力量。

多元参与共建共治 烹制“百花齐放”的文化盛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而今,南园街道初步形成了“街道+社区+流动”的文化服务与品牌活动体系,营造了由街道、社区、群众等共同参与的文化建设与文艺创新生态,基层公共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得以不断涌现。

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尹晶华长年扎根南园,是街道文化站的书画专干。近期,借由南园商圈流动美术馆的启动,他将近年来创作的五十余幅美术作品展出于此。

“街道历任领导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文化站的工作团队也非常专业,给我们提供了安心的创作环境,让我有更多机会与辖区书画爱好者进行交流。” 尹晶华说。

南园皮影社,由深圳市非遗保护名录《皮影戏(深圳)》代表性传承人蔡劲笋发起,社团不但定期在辖区内演出,传承非遗艺术,还曾代表中国到加拿大、柬埔寨等国家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南园文化馆邀请艺术家们入驻街道、走进社区,拉近了大师们与居民的距离,丰富活动多样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多方的参与度与互动度。而今,越来越多居民从最初兴趣驱动的爱好者,转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并以各种方式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

在“非遗在社区”——绳编培训班,活动志愿者刘强通过提前学习,初步掌握了绳编技能,并在后续活动现场协助授课老师一同完成教学工作。“南园文化馆会提前组织我们志愿者进行学习,这样我们就能够在活动现场帮助老师进行教学,自己也能组织类似的传统文化传习活动。”目前,像刘强这样的辖区文化志愿者人数已逾100名。

作为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会员,任春花老师的非遗绳编教学课今年已先后在四个社区开展,深受居民喜爱。“正是因为有了南园文化站打造的平台,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得以展示和延续,并通过居民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我们向居民了解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活动主题与内容,并结合传统文化积极创新活动形式。最终落地的项目,都是居民从我们提供的非遗菜单里选出来的,自然也深受他们的喜爱。”南园文化馆馆长史巧云表示。

居民不仅能“自主选餐”,还可以“自制大餐”,反哺街道文化建设。中国“张派”剪纸传人关小云,同是南园滨江社区居民。长年来,她积极投身剪纸艺术的公益培训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剪纸,作品被放入社区进行巡展,为社区文化共建共治共享做出了贡献。

受益于多元力量的撬动,辖区基层文化建设得以注入了源头活水。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探索并完善“街道-社区-居民”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滋养辖区群众心灵世界,丰富他们的精神家园。

编辑 昌慧  审核 谭凤希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