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2153
新方法论 | 媒体内容建设着力点及问题探讨——基于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
文章
1
2021-06-24 17:18

新方法论 | 媒体内容建设着力点及问题探讨——基于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朱建华  郑良中

内容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内容建设是根本。本文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从不断学习提升政治素养等十个方面,阐释媒体做好内容建设的着力点,并从媒体内容建设应是一项系统工程等五个方面进行问题探讨。

【关键词】内容建设  媒体融合  中国新闻奖

一、问题提出:内容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传播格局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必须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信息化趋势,作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如何正确处理内容、技术和管理之间的关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给出了明确指向: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内容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做好内容建设。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是新闻界公认的“样板”。到第三十届(2019年度),中国新闻奖共产生获奖作品7300多件。这些获奖作品为媒体做好内容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二、路径阐释:做好内容建设的着力点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累计已有60余件作品(含专栏)获中国新闻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城市党媒集团前列。回顾和研究这些获奖作品,可为媒体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提供有益参考。

(一)不断学习提升政治素养

长江日报的消息《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高票获评一等奖,时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对此评价称:这是最高层次的典型宣传。[1]作为地方媒体,长江日报能抓到这样的报道,体现出新闻工作者较高的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是指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水平等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2]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正确把握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都需要不断学习。

(二)尊重新闻传播客观规律

长江日报的消息《武汉为困难户开辟六百空调纳凉点》,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评三等奖,这篇报道最大的亮点在于突破了领导活动报道的固有格式,市长在这里成了“配角”,仅报道了下名字,没有“强调”“要求”“指出”之类的表述,其他副市长一笔带过。这一处理尊重了新闻传播客观规律,值得称赞。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就强调,“既要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又不可忽视新闻工作自身的规律性”。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上强调,“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3]

(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长江日报的“市民大讲堂”专栏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评中国新闻名专栏(等同于一等奖),该专栏最大特色在于让普通人上讲台、当主角,既给普通人出彩机会,又使活动亲切、平实、可感、可信,让身边人激励身边人,这与社会上常见的专家、学者、名人等“讲给别人听”大不相同。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对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全面客观地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二是用心走基层,用情写群众,把普通百姓作为报道主角,真正做到为人民采写、为时代放歌;三是坚持不懈地改进文风,写短文、讲实话。

(四)积极实践党的群众路线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获中国新闻奖的多件作品,背后都有通讯员的贡献。长江日报的通讯《140万双袜子的命运》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斩获一等奖,这篇稿件虽然通讯员没有署名,实际上通讯员有很大贡献。长江日报记者梅明蕾采写的消息《武钢近7万人不再吃“钢铁饭”》,在第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斩获一等奖,后来他采写的通讯《“守口如瓶”二十年——武钢硅钢片厂尊重他国知识产权纪实》获评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两次获奖的背后都与通讯员提供的帮助与支持密不可分。武汉晚报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 元》,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评一等奖,这篇稿件的线索来自武汉晚报新闻热线。

(五)勇于创新传播方法手段

长江日报的通讯《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路子——探访“农家乐”环保问题》,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评三等奖,这篇稿件最大特色在于用了六组镜头直击记者探访看到的问题。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网获评二等奖的网络专题《暴走妈妈 割肝救子》属于人物报道,已具有鲜明的媒体融合特性。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的H5作品《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获评创意互动类二等奖,该作品融合文字、音频、视频、照片和互动为一体,将重大主题报道巧妙转化为受众可听可感可看的沉浸式体验产品,体现的正是传播方法手段的创新。创新传播方法手段具体要做到:一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传播方法手段创新;二是勇于尝试新技术;三是用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倒逼传播方法手段创新。

(六)多用讲故事方式做报道

在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获评三等奖的通讯《一纸“托孤协议”诠释执法新境界——记执法为民的武汉民警刘继平》,讲述的是一位警察与重犯亲属结下不解之缘的故事。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获评三等奖的通讯《试错机会是最好的创业政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年轻人在实验室研发出“双离线二维码”—— 一种公交移动支付技术,在上公交车试用时,遇到了难题。在多个城市碰壁后,他们来到武汉却意外受到热情接待,获得一个梦寐以求的试错机会,全国最大的公共交通互联网运营商因此诞生。

(七)用脚力锤炼新闻基本功

在一次书画募捐活动开幕式上,一群僧尼表演的舞蹈和小提琴现场伴奏合唱节目,让观众耳目一新,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邱焰获悉此线索后,三次走进大山住进寺庙,先后9天采访拍摄,完成《拉提琴的僧尼们》的摄影专题,后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奖。武汉晚报的通讯《留守儿童第一校名额堪比“专家号”》,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奖,在推出首篇报道之前,记者累计11次前往邾城四小进行采访,前后花了近两个月时间。被群众亲切称为“小处方医生”的王争艳,是从武汉走向全国的一位重大先进典型。为了报道好这一典型,武汉晚报记者跟着王争艳上班一个星期,《上医之境》后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奖。

(八)充分发挥团队协同作用

武汉晚报的消息《三番议政结酸果 人大代表扫厕所》,在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评三等奖,此稿是一个运用编辑部整体力量,使好线索跃升为好新闻的典型案例。记者听说一件人大代表提建议得不到好结果的事,采访部门报出这一选题后,编前会决定部门主任和记者一起深入采访。长江日报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连续报道《方俊明28年后获见义勇为称号》,和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连续报道《牺牲背后是生命守望》等,都是充分发挥团队协同作用的结果。充分发挥团队协同作用,有赖于新闻工作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从每一个环节做好内容建设。

(九)重视新闻业务研究工作

长江日报获评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的《140万双袜子的命运》,直指国企改革体制问题。这篇稿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编辑部内良好的业务研究风气。时任长江日报副总编辑的潘堂林到记者所在部门参加选题例会,大家经过碰撞,最终决定在报道中回避资产争议,避开采访对象之间的利益之争。国有企业任凭资产贬值而长期无人过问,140万双袜子的命运折射出的是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病态运行。记者余兰生后来总结:这篇稿件是智力合作结出的硕果。长江日报获评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的《大屋陈乡“鸭官司”发人深思》,是一件“案中案”。潘堂林与部门讨论这一选题时,大家一起琢磨案情、梳理新闻素材,最终认为“鸭官司”的背后,是“市场经济规则与形式主义起冲突”,这是新闻报道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一次跨越。

(十)强化采编人员队伍建设

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记者余熙采写的《本报记者专访龚琳娜:想把〈曾侯乙编钟〉唱成“神剧”》获评国际传播三等奖。余熙受邀参加德国大使馆举办的“庆祝德中建交40周年晚会”,“意外邂逅龚琳娜”,他抓住机会提出专访要求。长江日报开辟“余熙高端访问”专栏,发表他采写的各国元首、首脑、内阁部长和驻华大使的新闻报道数百篇。在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记者彭年拍摄的《新希望——玉树地震一周年祭》获评二等奖,他拍摄这张照片时,进入长江日报从事摄影工作才4个月。长江日报首获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奖项的H5作品《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其中两名主创都是入职一年多的90后员工。强化采编人员队伍建设的措施有:一是用新人充实队伍;二是用实践锤炼队伍;三是用作风引导队伍;四是用培训提升人员素质;五是一对一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

三、问题探讨:内容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媒体做好内容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媒体时代,媒体做好内容建设还须警惕信息茧房理论的影响。

(一)媒体内容建设应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看内容建设着力点,本文所阐述的十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各有侧重。具体而言:不断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应成为具体要求;尊重新闻传播客观规律应成为基本原则;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应成为工作取向;积极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应成为行动指南;勇于创新传播方法手段应成为业务追求;多用讲故事方式做报道应成为常用载体;用脚力锤炼新闻基本功应成为自觉行为;充分发挥团队协同作用应成为生产方式;重视新闻业务研究工作应成为良好风气;强化采编人员队伍建设应成为长效机制。

(二)充分认识新的环境下内容已泛化

新闻内容与其他传播内容的关系,大致走过了前新闻业时代、新闻业时代和后新闻业时代三个阶段。后新闻业时代,新闻在形式上似乎又与其他信息内容浑然不分,但专业新闻显现出特殊的意义。[4]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生产受到的影响、发生的变化正逐渐清晰,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之变;二是以互动为目标的生产理念之变;三是以话语为重点的叙事策略之变;四是以场景为核心的生产模式之变。[5]

(三)应警惕信息茧房效应带来的影响

为实现全面移动化,新闻工作者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力军,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不打烊、不停脚、不停机,成为全面移动化的内容生产与分发的路径选择,这需要媒体进行更加彻底的组织结构调整。[6]全面移动化之后,信息能够更垂直、更精确地到达用户,用户看上去得到了更多的信息,但真正被接受的,都是自我选择或被动选择后符合用户自身观点的信息。[7]信息茧房效应对新时代媒体做好内容建设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要求媒体要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重。这要求:一方面,媒体要牢牢把握新闻舆论的基本问题、重要环节,按照全媒为本、导向为先、内容为王、技术为要、改革为重、人才为宝,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也要切实关心、重视和支持新闻舆论工作,强化资金保障,加大支持,形成政策保障体系。

(五)内容建设应从基础入手,久久为功

有人对十年来当地参评新闻奖的作品进行统计发现,新闻要素缺失呈上升趋势,2018年新闻要素缺失的参评作品占22.7%,其中时间要素缺失占缺失作品比例高达85%[8]。还有人对我国2018年和2012年十份报纸的1584篇报道抽样调查发现,新闻五要素齐全的报道比例总体偏低且呈下降趋势[9]。参评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存在差错也一直饱受诟病,差错率近年虽然降低了,但仍不容忽视。这些都警示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做好内容建设必须重视基础工作,打好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功,这需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作者朱建华系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长江财经传媒研究院主编;作者郑良中系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长江财经传媒研究院院长)

编辑 严偲偲  审读 李诚  审核 詹婉容 刁瑜文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