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4858
江门老建筑变身“网红”的背后
文章
1
江门日报
2021-05-11 21:08

江门老建筑变身“网红”的背后

“非遗+文创,很有文艺范儿!”近日,五邑大学学生小榛来到启明里非遗文创集市打卡,在老建筑群里,她一边体验非遗文化,一边品尝地道小吃,中途还买了不少非遗文创产品,满心欢喜。“想不到老建筑盘活后还能如此新潮,太对年轻人的口味了。”小榛说。

老建筑变身“网红”店,吸引不少人前来探店打卡

如今,提起江门老建筑,不再给人以年久失修的破败感,而是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一间间的“网红”店,也是青年创业创新的落脚点,这背后有着政府的推动、资本的参与、创业者的进驻,以及公众的捧场,可谓资源整合,多方合力的结果。

江门老建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江门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旧改文旅项目落地,在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的共同努力下,一批老建筑被成功盘活。特别是2019年江门市住建局启动了《江门市长堤历史街区规划提升与活化利用策划方案》,去年,启明里等地首批22间房屋率先完成升级改造工作,成了五邑文旅新地标,为老建筑的活化商用开了一个好头。

“老建筑活化商用后作为纯粹的文化场所生存很难,必须通过消费业态来支撑。”五邑大学江门经济研究中心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伍锋认为,目前,江门老建筑的活化商用“叫好又叫座”,但未来如何进一步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市场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多方合力:启明里形成“网红”文旅商圈

如今的启明里,是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融合:远看整个片区,百座华侨建筑矗立,青色砖瓦老房子与郁郁葱葱的树木相得益彰;走进街角小巷,历经百年沧桑的华侨建筑变身特色“网红”店,成了青年创业者实现梦想、落地创意的乐园。

启明里火热的背后,政府部门的投入与推动功莫大焉。去年6月,启明里历史文化街区活化项目正式启动,首期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包括启明里等地首批22间房屋外立面动工升级改造,以及广场建设、三线下地、巷道维修、交通优化等工作,8月底已完工;11月,启动二期改造工程,改造范围包括南芬里和九中街,改造区域面积约1.5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000万元。

龙虎豹,一家还原了老侨乡风情的西式私房菜。虽然该店藏在启明里巷子深处,但店主黄中杰却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主要得益于去年启明里一期活化改造工程完工后,来此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以前这里卫生环境脏乱,店少、人少,往来的都是熟客。”黄中杰说,“现在这里环境好了,停车方便了,来打卡的人很多,自带流量利好商家,生意也越来越旺了。”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基础设施搞好了,社会资本和专业公司闻风而动,纷至沓来。

经过改造后的启明里,重新焕发生机,自带流量利好商家

环境变美了,启明里的文创文旅业态也在繁荣发展。去年,白沙街道办事处通过成立业态建设小组,制定《启明里历史建筑活化片区业态控制导则》,对启明里的业态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目前进驻启明里的商户有40多家,从餐饮、文创,到品牌策划工作室,文化业态繁荣发展,未来将成为一个集文化、创作、旅游、潮流、休闲于一体的文创文旅商圈。”江门市蓬江区白沙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春节前,熊一博物馆“火速”进驻,成了启明里新晋的“网红”打卡店。“启明里是江门城市的起源点,给予了我们更多创作灵感。”熊一博物馆主理人廖健强说,“五一”期间,店里日均销售额约9000元,超出预期。

启明里“活”了,一片新的创业沃土油然而生。各类或传统或时尚、或公益或商业的活动在这里轮番上演,聚来不少人气,也带旺了商家生意。“政府的改造行动,资本和商家的商圈打造,犹如东方风来,助推我们站上风口,经营更加顺利。”启明里老商户DreamHouse造梦生活馆主理人胡慧中说。

“十四五”开局之年,新的蓝图已规划。江门市蓬江区白沙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发挥启明里“小切口、大变化”的示范引领作用,启动长堤风貌街整体改造,完成水街市场升级改造,打造兼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的超市式市场,将启明里、长堤风貌街、墟顶片区,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江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地标。

多点开花:老建筑迸发创业创新活力

让老建筑从历史中走来,在创新中传承的不只有启明里。

走进蓬江区环市街道肇恒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两种时代氛围:一方面,青石板、古祠堂、华侨老屋……勾起了城市人的乡愁情怀;另一方面,随着创意空间设计工作室进驻,古村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融合,让村子变得现代而富有韵味。

肇恒里一座老四合院里“长”出了小洋房,形成了传统与时尚的对比

据了解,肇恒里是岭南著名词人、书画家朱庸斋先生的故里。近年来,肇恒里积极推动老建筑活化商用,记者在村里看见,不少老建筑的门口还挂上了写有出租信息的木牌子。在村子中心处,有一座别具一格的院子,传统的四合院里“长”出了小洋房,洁白的外墙配上落地玻璃,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一间创意空间设计工作室的办公点。

“肇恒里老房子超过百座,目前已有3座承租给设计工作室、陶瓷公司作为办公点,另有数家正在洽谈中,进驻的企业基本以创意工作室为主,创新创业蔚然成风,未来可期。”蓬江区环市街道办事处主任陈伟腾说。

据透露,接下来,蓬江区环市街道办事处还计划以朱庸斋先生为切入点,选择保存完好的宅邸院落或祠堂,建设分春馆,展示朱庸斋先生及其门人的作品,并且拟依托各个祠堂,建设农家书屋、文化学堂。“将老建筑打造成为弘扬国学、发扬国粹的平台,让古村演变成国学大舞台。”陈伟腾说。

夜幕下,蓬江区环市街道篁庒村仁寿里一片繁华,车水马龙照亮了沿街小巷,熙熙攘攘的食客涌入、穿梭,这里是知名的美食街,聚集了很多知名餐厅。

不久前,仁寿里又多了一家“网红”店,然而它却不是新面孔,而是村民所熟悉的,伫立于村头三百多年的老建筑——文林朗欧阳公祠。该公祠经过五邑华记的翻新改造后,重新焕发生机,吸引了不少网友前来打卡,感受老祠堂的历史底蕴。“现在人们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很少见到传统风格的建筑了,心中很是怀念,所以特地赶过来体验一下这里的环境和美食。”在此就餐的市民刘女士说。

文林郎欧阳公祠经过翻新改造后,恢复昔日热闹景象,人气旺盛

五邑华记是江门本土“网红”品牌连锁食肆,选址市区多间老建筑,装修风格独特而一脉相承,均糅合了五邑侨乡文化与岭南建筑特色,分布于启明里、东江里、恒美里等城中老街和古村,目前拥有6家分店。

此前,五邑华记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预告了文林朗欧阳公祠的翻新细节,吸引了不少熟客“围观”,目前点击量超22万人次。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型传播方式,让有特色、有活力的老建筑更快“爆红”,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从传播角度而言,开发利用老建筑,恰逢其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是一个很好的风口,让创业者和经过改造的老建筑,讲好侨乡故事,可以加快引流变现。”五邑华记创始人曾华冲深有体会地说。

老建筑是江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五邑大地,分布着众多风格各异的老建筑。以历史建筑为例,目前江门已公布的历史建筑共有219处,其中市区范围内有159处历史建筑,已纳入江门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四个县级市共有60处历史建筑,其中台山市9处、开平市2处、鹤山市46处、恩平市3处。

江门乡村多处老建筑被改造为民宿,每逢节假日,来自珠三角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从城中老街到乡村古镇,江门各地众多由老建筑变身的“网红”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江门老船厂的杉默音乐园艺餐吧、几米方圆文化空间,环境优雅,充满时尚元素,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消费;台山草坪里、望岗碉楼民宿,鹤山来苏村泊瑞·和安里民宿等,每逢节假日,来自珠三角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老建筑的活化商用实现了“多点开花”,根据各类资料和公开报道,全市成规模的老建筑开发利用达10处左右。这些老建筑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很好地传播了侨乡文化。

台山草坪里举办稻田音乐节等文化活动,进一步吸引人流

5月1日—5日“五一”假期期间,江门全市接待游客214.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94亿元,老建筑改造后的景点成为新增收入的重要来源。由老建筑改造而成的新会区石涧故事、开平市塘口镇碉民部落等热门民宿“五一”假期期间“一房难求”,入住率达100%。

市场探索:活化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会讲故事’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流量,成为热门话题。江门老建筑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故事,本身就具有‘网红’特质。率先发展市区的启明里、长堤风貌街,以及台山的草坪里等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以老建筑为抓手,打造一批‘网红’店、打卡点,可发挥标杆带动效应。”对于近来江门老建筑圈中涌现的“网红”店,伍锋认为,这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江门在珠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城市形象,打响城市品牌,擦亮城市名片。

“江门老建筑频频变身‘网红’,背后是文创、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华达集团副总裁莫荣杰说,江门老建筑活化后受到年轻人追捧,是因为文化原创所散发的魅力,一个充满文化、创意、潮流于一体的老建筑更有现代感,既平易近人,又不失文化底蕴,更受年轻一代的青睐。

如今,流量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道,特别是“网红”打卡点,对于带动城市旅游的效果最为明显,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莫荣杰认为,江门要打造热门旅游城市,老建筑的活化商用是很好的契机。“年轻人是新媒体、自媒体传播的主力军,在老建筑中融入更多时下年轻人喜欢的元素或者潮流业态,为江门的旅游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可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更广泛的传播和流量。”莫荣杰说。

在老碉楼里欣赏乡村风光,十分惬意

活化后的老建筑“火”了,后续如何获得更多人气?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并且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多走几家由老建筑改造而成的‘网红’店,你会发现总有那么一些相似之处。”江门市旅游发展促进会秘书长何岩认为,老建筑的活化商用业态应多元化发展,深度挖掘其记忆和文化,不要陷入对复古风潮、经营模式的简单复制粘贴,让老建筑沦为打卡潮流中的“快消品”,而是要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打造精品。

伍锋也认为,老建筑的活化商用应基于老建筑本身的价值和特色进行活化,并培育业态多元化发展。“在匹配餐饮、娱乐等基本商业要素后,片区一些存量老建筑可以考虑改造为博物馆、阅读空间等,让业态更加丰富、饱满。”伍锋说。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也是持续活化商用的基础。据悉,为推动江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江门已出台了《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这标志着江门从地方性立法的高度,强化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江门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江门已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联席会议办公室,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项工作计划与任务清单,并提出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

江门市政协常委、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超建议:“对于已列入文物保护的老建筑,其建筑工艺价值、文化价值都十分珍贵,这类要原汁原味地保护,不宜过度开发;对于非文物保护的老建筑,存续量比较大,商用利用空间很大,政府和商家要注重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并结合国内外的前沿案例,‘解锁’老建筑更多精彩面,传承并创新中西融合的侨乡文化。

记者手记:老建筑如何持续吸引人气?

一楼一故事,一街一文化。老建筑很老,但却天生有着“网红”基因,它们就如同一艘载满故事的巨轮,吸引着年轻人前去“乘坐”。

在互联网时代,“网红”店可以一夜“爆红”,也会迅速“降温”,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演越快,然而老建筑却经不起这样的多番折腾。对于老建筑来说,热闹景象不能是一阵风,成为“网红”店只是一种营销手段,把客人引来也只是初级目标,更长远的是要留得住客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店铺在产品、服务上下功夫,要有颜值,但更要有质量,才能打造经得住市场检验、名副其实的“网红”店。

老建筑活化后需要人气支撑,才有消费和市场,才能可持续发展。放眼国内,各地有不少成熟的改造与开发案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前身是清朝时期驻守的八旗清兵的军营宿舍,经过政府保护性改造后,吸引多元业态商家进驻,将文化与商业、传统与时尚相结合,体现了成都独特的市井生活文化,形成良好口碑,引来更多人流。而对于江门老建筑来说,就是要突出侨乡文化,举办各类文化、商业活动,增强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同时,配套好住宿、停车等基础设施,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才能人气不断。

总的来说,老建筑的活化商用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形成由政府改善环境、企业规划业态、商户经营市场的良好运营机制,才能为老建筑的生存持续提供养分,才能让老建筑真正“活”起来,市场人气就会越来越旺。

(原标题《江门老建筑变身“网红”的背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