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2596
续写春天的故事 | 摄影师周炜:20余年行摄大鹏半岛,我收获了一个大海
文章
1
晶报记者 陈碧霞
2021-04-12 14:11

续写春天的故事 | 摄影师周炜:20余年行摄大鹏半岛,我收获了一个大海

2021年4月9日上午,大鹏所城春雨霏霏,位于侯王庙的《与海共生》海民影像展现场热闹非常。当天,深圳摄影师周炜《与海共生》系列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大鹏新区举行,来自北京、广州及深圳影视界的专家、学者饶有兴趣地参观该展览。

▲ 专家、学者参观大鹏所城侯王庙《与海共生》海民影像展。

站在参观的人群中,周炜穿着那件大家熟悉的蓝色风衣,让人不由联想起他心中所系的大鹏半岛这一片海洋。

20多年来,作为公务员的周炜,坚持在业余时间用镜头和深情关注着这片海的美和原住民的生活变迁。其中,他历时十余年,对大鹏的渔村、疍民等海洋文化进行了抢救性的影视记录。在大鹏所城侯王庙展出的《与海共生》系列作品,便是他多年来发现、挖掘、记录、留存大鹏半岛海洋文化的一次成果展示。

▲“渔村壁画”系列

十余年蹲点南渔村 进行抢救性拍摄记录

“十几年来,我对南渔村的变迁和疍民文化进行了拍摄记录,这次作品研讨会是一次阶段性的工作总结和评价。”说起大鹏半岛南澳南渔村及所在的美丽海湾,周炜的眼里便闪烁着光芒,“南澳海港路以前是一片沙滩,在早晨八点前海面平静时,你坐在渔船上看下去,海底的珊瑚随处可见……”这片海湾的美好,像画面一样刻进周炜的脑海和心中,每每说起,他如数家珍。

▲美丽大鹏湾。

“大鹏湾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这里离香港很近,两地渔民本是同根同源,一直都有来往,自近、现代史以来,历史、政治、文化等元素,都在这片海湾汇集、碰撞,有矛盾也有融合……”然而吸引周炜关注的,不仅是大鹏半岛山海风光的“颜值”,而是这片海湾汇集着的人文历史信息,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宝藏,让他在惊喜的同时也有了一份使命感。

▲疍民渔船

“南渔村是深圳最有渔村味道的,从海上迁居上岸的疍民祖辈都在这片海域以打渔为生,最有价值的是他们至今还传承着舞草龙、渔民娶亲的习俗,并已列入广东省‘非遗’文化保护项目,无论是从地理、人文、历史、政治、非遗文化,南渔村都值得我们去记录和研究。”自2008年起,周炜开始进入南渔村,将所有的业余时间进行收集拍摄,通过文化公益的形式,整理、保护和传承渔村文化。13年来,他的镜头聚焦渔村里本份、善良、友爱的疍民,记录新旧妈祖庙更新,完成舞草龙、渔民娶亲等两项省级“非遗”采集、整理,完成“渔村壁画”系列、渔村照相馆、“疍家渔民口述史”、渔村街区影像展、“南澳渔村纪事”纪录片……

▲见证疍民上岸的“三十间房子”

▲繁忙的渔港

“比如说为疍民上岸而建的三十间房子,是疍民结束旧历史、开始新生活、翻身做主人的重要历史见证。”随着时间的推移,渔村里最早一批上岸的疍民年事已高,一些老人家逐渐离世,周炜开始意识到这件事情紧迫性,“对南澳渔村的抢救性纪录工作刻不容缓!”

最为惊心动魄的经历:守护银叶树和坝光的海

而在专注拍摄大鹏半岛的20余年间,作为海洋生态环保践行者,让周炜意识到这种紧迫性的不只这一次。

2005年至2013年之间,为守护坝光的海和古银叶树群落,他曾四处奔走。“那是我人生当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段经历。”

1998年,周炜第一次来到大鹏的坝光,便被它田园牧歌般的美深深吸引。

他在《我心中的银叶树》一文中用三次“震惊”描述了初见坝光时的惊喜。“在一次台风天,狂风巨浪之中,银叶树傲然挺立,漫天银色的叶子随风摇摆,所爆发的强大生命力摄人心魄。”这个终生难忘的情景,至今成为他的一个“深圳情结”。

“银叶树的种子是从海上漂来的,银叶树选择了坝光生长成群落,正如来自全国各地的我们选择了深圳,在这里落户、定居,它强大的生命力正是深圳这座城市精神的写照。”周炜1988年从辽宁来到深圳,他热爱和感激这座城市。

“但有一天,一棵古老的银叶树倒了,再也见不到它曾经可躲雨的大树洞了!”这件令人伤心的事情,让周炜开始思考怎样保护好这片银叶树群落。当专家告诉他,这首先要建立银叶树自然保护区公园。他便开始为此事四处奔走,并发动社会各方力量,筹资建起了银叶树保护栈道。

而接着,2006年坝光将建成精细化工园区规划消息也传来。“这个海湾面临着全部被填,这片珍稀的银叶树种群也危在旦夕。”周炜委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加强深圳东部海洋环境保护,建立“深圳东部红树林(银叶树)自然保护区》提案,通过拍摄纪录片《忘海》等方式为保护银叶树林和坝光的海而奔走呼吁。在大家不断的努力下,2011年,深圳精细化工园区项目被叫停。2011年底,深圳成立大鹏新区,提出生态立区的绿色发展理念。2013年7月31日,选址坝光的滨海电厂项目也宣布下马,深圳将永久保护坝光,并将大鹏半岛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如今,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已建成,建设中的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也坚持在保护中高质量发展,周炜的心愿实现了。周炜带着全家老少三辈人在银叶树群落旁种活了几十棵银叶树,已长到五六米高。有时间他还会回去探望它们,去年他还带回了其中的一片银叶树叶,为它写了一首打油诗,并和叶子一起装裱起来:岸边种下英雄树,扎根陆地抱海洋,狂风吹袭银耀眼,深圳东方迎太阳!

▲周炜为所种的银叶树写的诗。

周炜把这片银叶树林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这就是我们保护银叶树林的意义吧。”

“守护坝光的海和银叶树群落,其实深圳各界人士都参与进来,这就是深圳和深圳人的公益精神!”周炜说,“在深圳这座城市,你可以做梦,只要梦的方向是对的,就有梦想成真的一天。”

面向未来,留存渔村“乡愁”

海,是周炜的深圳梦。

20多年来,周炜坚持行摄在大鹏半岛的海岸线上,用镜头和深情关注着这片海的美和原住民的生活变迁。很多人知道深圳有海,而且拥有中国最美海岸线,是从周炜的这一组《海语深圳》的照片开始的。2004年第一届深圳文博会上,周炜做了一个《海语深圳》画册,以蓝色信仰的名义发起保护海洋、环境、深圳、地球。

为了这片美丽的海洋,周炜做了三件事情:他的摄影集《海语深圳》系列作品成就大鹏半岛荣登中国“最美八大海岸线”榜单;他持续用影像作品为保护坝光及古银叶树林奔走,联合社会力量,保护了坝光海湾免遭填海厄运,并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深圳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他历时十余年,对大鹏的渔村、疍民、舞草龙等海洋文化进行了抢救性的影视记录。2020年11月在大鹏所城侯王庙展出“与海共生”海民影像展。

“深圳,不只是一个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它还有海洋,而深圳真正的海在大鹏半岛,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它。”为了这一心愿,周炜用20多年的时间,和他的朋友们一起真心实意,身体力行。但提到这些付出时,周炜却笑着说,“可是我收获了一个大海呀!”

▲渔民娶亲

▲舞草龙

在4月9日的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周炜《与海共生》系列影视作品,反映出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文化的多元和丰厚,填补了深圳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的一些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影像艺术意义。“我们将在这基础之上,在未来推出系列关于海洋文化保护和海洋文化的纪录片,在青年影像节专门设立‘与海共生’的单元进行征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大鹏海洋推出去,将深圳推出去,让更多人关注海洋环保和文化。”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李亚威说。

关于南渔村文化的纪录,周炜还有很多事情要继续做,“我们将收集更多的咸水歌、渔歌和历史变迁的镜头,因为渔村将迎来巨变,纪录工作也将面向未来,希望渔村在新时代的大发展中,留住渔民文化的元素、根基和血脉,渔村能有自己的文化馆,让下一代能看、能学,代代传承下去,留存这份看得见山、望得见海的乡愁。”

编辑 贺曦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雪松 李林夕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