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4024
走进南岭村,感受党史学习教育“活教材”
文章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捷兴 文/图
2021-04-06 08:06

走进南岭村,感受党史学习教育“活教材”

日前,76岁的南岭村老书记张伟基在南岭村文体广场人民英模画像前,为社区年轻党员上党史学习教育课。

春日鹏城,求水山下,龙岗区南岭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了热门的党史学习“打卡地”。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告诉记者,3月以来,每天都有三四批市内外的党组织前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忙不过来,只好开启提前预约模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由于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发挥得好,凝聚力足、动员力强,南岭村从人均年收入仅100元、集体资产不足7000元的“鸭屎围”,发展成为村民人均分红超17万元、集体资产超过35亿元、辖区管理人口超10万人的全国文明社区。

在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全省规模最大的南岭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4楼,南岭村“致富思源展览馆”的前言为这沧桑巨变写下注解:是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南岭村人在坚强的党组织带领下,团结一心,艰苦创业,奋勇拼搏,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创新发展之路。

跟着党走:坚定信仰敢想敢干为“争一口气”

展览馆里,一张张老照片反映了当年的真实面貌:简陋的灶头、破旧的农具……贫困的生活迫使许多村民外逃到香港谋生。如今,南岭村在香港的乡亲达1600多人,还成立了南岭村同乡会组织。

回首往昔,76岁的南岭村老书记张伟基感慨良多。在当年尝试逃港的村民中甚至有他的爱人,有的逃港村民发誓“死了骨灰都不要吹回南岭”。

正是这样的强刺激,让他痛下决心,一定要借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让村民过上好生活。他说,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坚定信仰,要为国家建设、家乡建设争一口气。

在南岭村,“43万元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也是南岭村的“第一桶金”。1982年,南岭村获得了43万元国家征地补偿款。当时有村民建议分钱,原本可以分得大笔补偿款的张伟基在组织党员群众讨论后,决定将补偿款用于厂房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并由此引进了南岭村第一家来料加工厂,为后来的经济腾飞打下重要基础。

为招商引资,张伟基倡导村民组建“清洁队”,并动员村干部家属参加,带头干又脏又累的活,把并不漂亮的村容打扫得干干净净,硬是用诚心感动了前来考察的外商;

为服务外商,村里组建“打路队”,厂房修到哪里,路就打到哪里;

为保障生产,台风暴雨天,所有村干部自觉冒着危险到一线看护厂房;

村里更明确提出“富而好劳”倡议,在村民中树立艰苦奋斗的正气,永葆热爱劳动的传统……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靠着党员干部带头、村民齐心奋斗,老书记张伟基带领南岭村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飞跃。之后,新书记张育彪正式“接棒”,提出“过去‘种’田,‘种’房子,现在‘种’高科技企业”的新发展思路,推动南岭村产业转型升级。

张育彪介绍,40年来南岭村先后投入6亿多元兴建厂房和配套设施,引入外资10多亿港元,目前有工厂企业50多间,村办五星级酒店一间,工业、商业旅游业、风险投资并举发展,同时注重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转变增长方式。

致富思源: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南岭村的今天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南岭村社区巨大的发展变化”“有了党的好政策,大家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南岭村才能不断地扩大生产,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成绩”……

3月22日,一堂生动精彩的党课在南岭村社区举行,活动邀请了老党员、老干部、老村民讲“四史”,作为南岭村社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一课。这样的活动在南岭村不是偶尔搞,而是经常搞。

抚今追昔,致富思源。

张育彪表示,南岭村是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巨变的一个缩影,富起来的南岭村没有忘本。自1991年起,南岭村便设立致富思源展览馆,让村民记住南岭村的发展历程,感恩改革开放政策。展览馆2014年被列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如今每年接待参观者达6万多人次。

不忘本,既在于不忘致富源泉,也在于不忘历史根脉。

率先富裕起来的南岭村秉持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先富帮后富,共奔小康路。40多年来,南岭村不断向贫困地区、灾区奉献爱心,践行“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理念,先后在陕西、江西、广西等地建设了32所希望学校,捐赠扶贫济困资金达7000多万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南岭村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建设了一批极富特色的学习教育基地,同时提出“穷时有穷志气,富时没富毛病”“干部树‘三心’:公心、责任心、事业心”“群众过‘三关’:思想关、文化关、劳动关”“富而好劳、富而崇德、富而好学、富而思进”等“南岭观念”。

如今的南岭村,俨然成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在求水山公园,中国历史文化长廊以及大型雕塑群“长征园”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在“人民英模墙”,汇集了刘胡兰、雷锋、钱学森等先进事迹;在客家民俗园,栩栩如生的蜡像再现南岭村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南岭村依旧保留20亩水稻田作为青少年劳动教育基地,每年暑假,村民家长都会领着孩子到水稻田里插秧劳动,忆苦思甜……

初心传承:群众的信任支持就是最大的靠山

致富思源展览馆里,一张拍摄于2001年的南岭村村民全家福引人注目,照片上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这张照片也被收录在“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展厅。

“让每个村民有饭吃、有钱花、住新房、健康长寿”,这是1983年张伟基当选南岭村党支部书记、村长时给村民的承诺。

一句承诺,一份责任。为吸引外资,张伟基身先士卒,风雨无阻带着港商进村考察;为兴办“三来一补”企业,他积极宣讲党的政策,以村集体名义贷款170万元修建厂房,承诺“还不了由他个人承担”消除村民顾虑;在轰轰烈烈搞建设的年代,他的爱人也成为一名最苦最累的锅炉工、清洁工加入建设队伍。

多年来,南岭村从开始的党支部到后来的社区党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公心、事业心、责任心”,始终做到“对党要有深情、对群众要有亲情、对工作要有热情”,始终坚持每一项工作都是“围着群众转、顺着民心办、合着民意干”。

“南岭村社区居住人口约10万,99%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张育彪说,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社区先后出现3例确诊病例,防疫压力巨大。社区党委全员严阵以待,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贴心服务为民排忧解难,快速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经受住了疫情考验。

“我们的靠山是谁?群众对你的信任支持就是最大的靠山。”接过“接力棒”的张育彪,始终将老书记张伟基的叮嘱牢记心头,这也是两代人的精神传承。

南岭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党群服务中心。张育彪告诉记者,这里原是一处商业广场,年租金超过500万元。为了让老百姓享受便利优质的社区服务,南岭村于2010年将其改建成为室内面积8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提供63项业务的“一窗式”服务,年服务量超过22万人次,成为社区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阵地。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的第二天,南岭村就在显著位置竖起数块大型宣传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南岭村采访,记者深切感受到,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这里的党组织和党员“永远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初心。

(原标题《走进南岭村,感受党史学习教育“活教材”》)

编辑 刘彦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党毅浩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