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7596
深圳医信,科技创新为战疫添利器
文章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黄芳
2021-02-25 12:04

深圳医信,科技创新为战疫添利器

扫码核酸检测。

今年春运,“核酸检测”成了市民关注的热点。不论是节前的返乡探亲,还是节后的回深返岗,不少市民都需要进行核酸检测。尽管检测量大增,但是在科技赋能下,这项工作高效开展。

市民通过手机就能查询就近的核酸检测点,然后在手机上预约,按时段到医院扫码检测,结果出来后在手机上查询,一切尽在“掌上”。信息化让核酸检测流程高效便捷。

自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深圳市医疗卫生系统快速反应,迅速落实中央和省市“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部署,不断通过创新运用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技术,为深圳战疫贡献智慧力量。

今天,让我们来盘点一下,深圳医信人在战疫中的科技“利器”。

1、视频连线,高效指挥远程会诊

全市卫生健康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2020年是我国网络建设和应用大发展的一年。网络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疫情初期,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紧急建设全市卫生健康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连通国家卫生健康委、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市卫健委直属机构、所有市属公立医院,尤其是战疫的各主要战场,对定点收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疾控中心等单位进行了重点保障。

这个系统打通了信息传输的“大动脉”。我们看到,通过这个系统,通过连线的远程视频会议,市委市政府领导与各个“战场”实时对话,了解全市疫情及联防联控工作最新进展情况,听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救治情况,现场决策、指挥和统一调度。我们也看到,通过这个系统,市第三人民医院参与钟南山院士的远程网络查房。在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中,省专家组专家们的远程会诊讨论,为患者的抢救提出宝贵的意见。

据悉,截至2020年12月底,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支撑和保障视频会议共计164次,其中国家级视频会议39次,省级视频会议63次,本地视频会议62次。

2、“云上”战疫,线上咨询稳定人心

儿科医生远程视频会诊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刚发生时,人们对这一传染病还不太了解,一旦出现感冒、发热等症状,不少人心里未免有些恐慌。

新冠肺炎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减少人与人接触是疫情防控的关键。而在抗疫一线战场的各大医院,交叉传染风险更高,无论是就医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面临着较大传播隐患。

为此,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在2020年2月2日就推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深圳市服务平台,在市卫生健康委微信服务号“健康深圳”和“健康深圳”APP同时上线。这个平台集成各渠道疫情信息和互联网服务,提供新冠肺炎实时查询、咨询等最新的资讯和应用服务。

发烧了会是感染新冠肺炎么?登录“健康深圳”APP的“疫情服务”栏目,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自查。该平台还提供在线义诊服务,24小时面向居民提供咨询服务,引导疑似肺炎患者及时到医院接受规范诊疗,避免延误病情。

与此同时,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积极创新“非常时期”的宣传教育方式,加强信息发布,提升信息透明度,增强抗疫信心。一方面,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依托深圳健康网和“健康深圳”APP,发布疫情防护文章和抗疫防疫视频,联合深圳市护士协会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知识”直播课程;为一线防控人员开展防护指导、技术咨询及心理疏导等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公众号等新媒体及时推送和转发疫情防控信息及防控知识,及时发布互联网医院、网上咨询服务信息,方便群众及时获得科学指导;同时加大网上义务咨询、居家医学观察指导等服务。

疫情期间,全市有30家医院上线发热咨询服务,其中多家医院除在线咨询外,还开展了线上复诊、在线开处方、药品配送等服务。

及时的线上信息发布和网上答疑,给了居民“定心丸”。

3、在线问医,专家下沉释疑解惑

市医学信息中心调研社康信息化

不仅是给市民释疑解惑,为有效提高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处置疫情能力,缓解定点医院诊疗压力,“健康深圳”APP借助信息化技术下沉专家资源,积极推动各区医院和社康中心接入“在线问医”,并在“健康深圳”APP医护端启动在线咨询。

医护端是面向医务工作者搭建的专属移动工作站,依托健康深圳平台优势和用户基础,医护端APP构建了缴费核验、家庭医生、复诊取药等功能,以协助医护人员提升诊疗能力和工作效率。平台采取远程实施,对接27家医院及359家社康中心,社康中心进入“在线问医”数量达到全市社康一半以上。

4、科技分诊,凭码就医科学分流

近几年来,深圳一直在加强医疗健康信息化的建设,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发出了广东省首张电子健康码,市民自此开启了“一码走天下”的就医体验。目前,以电子健康码为载体的“互联网+健康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截至2020年12月底,电子健康码已在深圳市65家公立医院和全市所有社康中心正式应用,制码量超过1600万张,用码量达3282万人次,日均用码超过5万人次。

在战疫初期,根据防控要求,市医学信息中心在深圳市电子健康码上加载疫情防控相关信息。2020年3月2日,疫情防控预检分诊系统启用,通过打通医疗机构预约挂号、电子健康码等管理系统的信息通道,对居民就诊前进行流行病线上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显示“红”“黄”“绿”三色分色电子健康码。市民到医院线下亮码就医,持“绿码”的居民,体温正常的可正常通行。信息全程无接触式采集,跨部门数据共享利用,实现了精准管控、快速预检分诊,最大程度减少线下就医交叉感染。

5、互联互通,核酸检测结果共享

核酸检测是战疫的重要手段。扫码检测、线上查询、结果共享,在深圳,核酸检测也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为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一旦发生新冠肺炎疫情,能够迅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同时,为统筹做好核酸检测人员排查登记、信息录入、采样检测等工作,确保组织有序、减少手工录入,市医学信息中心建设了深圳市核酸采样登记服务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快速检测任务。系统通过对接“i深圳”实现扫码,市民领取“深i您”健康码后,采样人员通过市民健康码可迅速与检测机构的“试管条码”关联,实现快速有序支撑一人一管检测,极大地提高了核酸采样工作效率及人管合一准确性,满足常态化核酸检测和短时间、大规模核酸检测要求,适应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

在深圳,核酸检测结果可以线上查询,医疗机构间结果也互联互认,这得益于这几年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一直在大力推进的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联互认信息共享工作。

2020年,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升级全市所有社康中心和社会办医院网络,解决网络瓶颈问题,实现了全市医院间(包括全市公立医院和部分社会办医院)、全市社康中心之间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机构间实时查看,打通了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最后一公里”。

截至2020年12月底,共采集全市检验检查报告超1亿份,为医生提供共享报告64.3万余次。相关数据随着共享程度不断增长,有效推进了医疗资源整合,避免患者重复检查,降低了患者就医费用。疫情期间通过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联互通系统,疑似患者不需多次就医,减少交叉感染风险,节约防疫成本,有效支撑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如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过CT检查的市民,在市萨米国际医疗中心和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禾正院区均无需进行重复检查。

依托互联互通系统,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基于深圳市医院间医学检查检验互联互通互认平台实时采集的公立医院检验数据,建设全市统一的新冠核酸检测报告数据库,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报告查询服务,同时为疫情指挥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截至2020年12月底,共接入核酸检测机构76家,采集报告768万余份,实现调阅25.2万余次,共享报告398.34万份。

6、数据分析,建立科学预测模型

在疫情暴发初期,基于城市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数据层面对疾病发展与人口迁徙等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与建模,可以实现简单快捷的疫情趋势预测。

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通过信息化技术,多源收集、整合疫情相关大数据,并与科研单位等部门合作,在疫情初期快速构建了输入性阶段的传播预测模型,绘制疫情高危风险地图,对每日深圳市的输入风险进行了预测和评估,为政府的防控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搭建的疫情防控监控平台和密切接触者跟踪系统,涵盖7块疫情相关数据录入和对接功能,自动采集全市所有社康发热门诊数据,打通了全市发热门诊医院疫情相关基础数据上报渠道,实现无纸化办公。

根据疫情动态发展和市指挥部要求,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支撑市疾控中心建设深圳特色疾病分析库和深圳市新冠肺炎疫情快速监测联防联控平台,为“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系统”提供数据,主要包括每日疫情报告、医疗资源基础数据、核酸检测机构基础数据、每日发热门诊情况、核酸检测报告实时数据、新冠疫苗接种数据等,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随时查看疫情最新信息,辅助市领导进行疫情研判及指挥。

疫情期间,深圳市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完成了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应急仓库的物资数据采集和实时更新,并对物资台账进行统计分析,展示于深圳市应急指挥大屏,方便疫情防控人员以及相关领导随时了解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同时也将应急物资数据实时地共享给市资源共享交换中心,完成与“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系统”的集成并展示于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便于市政府相关领导及时掌握应急物资储备情况,有效支撑了疫情防控工作。

7、科技简报,新冠研究一手掌握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市医学信息中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快速响应,在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安排指导下,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动态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和《港澳台及国际新冠疫情周报》(以下简称“周报”)撰写工作,第一时间搜集文献并汇总分析最新的科研动态,及时精准地为新型冠状病毒研究提供最新的医学信息情报支撑,辅助疫情防控决策分析。

简报和周报来源主要有国际权威期刊及预印本平台、国内权威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如《Nature》《Science》《The Lancet》《JAMA》、medRxiv预印本平台、bioRxiv预印本平台、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科技日报和微信、微博等。简报和周报涵盖最新有关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论文和资讯,内容丰富而详实,包括疫情预判、病毒溯源、机制研究、临床表现、临床研究、临床试验、预防控制、诊断治疗、药物研发、疫苗研制、标准制定、深圳进展等情况。

简报和周报主要利用传统文献检索的主题词和关键词来搜集信息,并对比、分析、翻译和汇总,为相关卫生人员提供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消息。简报初期每日一期,从2020年1月26日(年初二)至2020年4月22日,共撰写完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动态简报》五十期。随着国外疫情的大范围暴发,在简报基础上,自2020年6月4日开始,每周搜集科研动态信息,撰写《港澳台及国际新冠疫情周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进展”部分,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完成周报三十二期(目前仍在持续进行中)。

简报和周报的撰写充分发挥了市医学信息中心在医学战略信息方面的支撑作用,为我市疫情防控的决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编辑 关越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李林夕 李怡天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