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98
前沿现场|“写好这条给深圳人提气的新闻!” ——《深圳荣获“设计之都”称号》采写回放
文章
1
2021-01-16 21:46

前沿现场|“写好这条给深圳人提气的新闻!” ——《深圳荣获“设计之都”称号》采写回放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深圳报业集团北京记者站记者 陆云红

获奖篇名:深圳荣获“设计之都”称号

作      者:罗勤 陆云红 姜媛

类      型:消息

获奖单位:深圳商报

奖项名称: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获奖年份:2008年

今天,回想起 12 年前在北京见证深圳“加冕”“设计之都”桂冠的日子,我仍能感受到当时的那种“小兴奋”。深圳是座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做法、新的潮流不断从这里涌现,作为一名追逐新时代脚步的新闻工作者,能够见证深圳的新成就, 报道它的新进展,与有荣焉。

职业敏感:这不是场简单的新闻发布会

我是在 2008 年 12 月 1 日前后,接到发布会采访通知的,由于会议在北京举行,报业集团总部没有派记者前来,而是委托北京新闻中心采访报道。凭着职业敏感, 我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新闻发布会,而是深圳的一个“大事件”,也是一个极具“星相”的好新闻。

因为当时的深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被扣上一顶“文化沙漠”的帽子。某网站上,在“哪些城市被称为‘文化沙漠’?”问题下,有这样一条回答:“文化沙漠”一词最先用于深圳,是指文艺、科学、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较为匮乏的地区,一般用于迅速崛起的国家或城市。

在有些人看来,从硬件上讲,正儿八经追溯深圳的文化设施建设史,也不过是近 30 年的事。上世纪 80 年代大规模建设了深圳博物馆(老馆)、深圳图书馆(老馆)、深圳大剧院、深圳体育中心等八大文体设施,2000 年初以来又陆续建设了深圳音乐厅、深圳图书馆新馆、深圳博物馆新馆等。短时间的集中建设,自然拼不过京沪历史悠久、细水长流的积累。

从软件上来说,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改革开放以后,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此聚集生活,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经历了一个融合的过程,使得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或变迁。而新的文化由于其发展历程短,没有经受时间的考验,得不到认同。“二十几年的城市, 能有什么文化底蕴呢?大多是应用层面的快餐文化,找不到‘根’的浅薄文化。”当时的一些学者也这么认为。

其实冷静下来看,“文化沙漠”的代表国家和地区, 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经济发展速度快。也就是说,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关注时,人们才会研究其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是否与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相匹配,而后对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扣以“文化沙漠”的帽子。

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大都市,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其城市文化自然也印上开放、包容、奋斗、创新等鲜明特征,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文化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之都”称号的到来,无疑是对深圳城市文化和精神气质的一种极大认可与鼓舞,“设计之都”也将成为外界观察深圳的另一个视角。我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写好这篇给深圳人“提气” 的新闻。

赢在创意:设计成为深圳的一张新名片

为什么是深圳?这也是当时令很多人困惑的一个问题。要知道,那时候深圳没有一家综合甲级设计单位, 就连行业甲级设计单位也只有 2 家。为什么深圳却成了中国第一个、世界第六个设计之都?而拥有众多设计院所的上海,在两年后才入选。又过了两年,北京入选, 而武汉的入选,已经是 2017 年的事了。

让我们先来看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时的评语: “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城市,(深圳)有着很短却充满活力的历史,人口构成年轻,令人印象深刻。由于本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深圳在设计产业方面拥有巩固的地位。它鲜活的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部门,快速发展的数字内容和在线互动设计,以及采用先进技术和环保方案的包装设计,均享有特别的声誉。”

由此可见,深圳的亮点体现在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内容和在线互动设计以及包装设计,另外还有服装、空间、建筑设计等方面。

由于靠近香港,深圳设计行业的发展受到香港设计业的带动,逐渐形成优势,拥有一批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设计精英。中国申奥标志就是由深圳人设计的,一些受到国内外设计界好评的作品和作者,大都来自深圳。深圳设计的实力更多地表现在新兴的艺术、空间、创新设计领域,而不是传统的桥梁、公路、铁路、水利、电力、石化、冶金设计等。深圳设计更需要的是思维和创意,而传统综合甲级设计企业要求的,是各学科专业的强大实力。

这也就是有人认为深圳设计不行的原因,因为人们往往更关注国家基础设施的公路、桥梁、高铁、地铁、水利等工程设计,或者国之重器航母、潜艇、飞机设计之类。在这些领域,深圳确实还不够强。但深圳的强项是创意!这就是“为什么是深圳”的答案。

2008 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 称号,对深圳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和标志性事件。此后,深圳明确了“以设计推动制造型经济向创意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战略发展目标,一路疾行,在文化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建筑设计、文化会展等产业快速发展,打造了一张又一张城市新名片。

今年是深圳获得“设计之都”称号的第 13 个年头, “设计”作为城市文化根性的表达,潜移默化地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性格,深圳的设计经验正成为一种深圳精神, 作为先行示范区的创新力量渗透全国。深圳还将设计作为国际交流语言,每年举办国际工业设计大展、国际创客周;引入国际最高端的工业设计年会,设置设计师奖励机制;吸引众多国际知名设计机构落户,带动全球创客纷纷聚集深圳,以“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道路, 见证创新奇迹。

获奖心得:做足准备才能把握住机会

2008 年 12 月 7 日当天,我主动请缨,执笔写了这则消息。由于做足了准备,下笔很快,交稿也很早。

因为志在得奖,所以写作的时候也严格按照评奖标准来进行,果断摒弃了会议新闻的常规写法。首先严格控制了总字数;其次精心制作了标题,特别是导语的第一句话,就提炼出几个关键词,用了一个比喻句,希望“第一眼”就能抓住读者。

另外就是在材料的取舍上,大力砍掉了许多冗长的会议资料,只用当天最“新鲜”、最有价值的内容,不用多余的材料。选取三位与会嘉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深圳市领导)讲话中最精彩的部分,结合他们各自身份,从不同角度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意义作用等交代清楚。

本来只是奔着深圳新闻奖去的,能得到广东新闻奖一等奖,也算是意外之喜了。但我深深地知道,荣誉的取得并不是因为稿件写得有多好,实在是“设计之都” 这个事儿的“含金量”太高了!

记者总是希望遇到好题材,不怕事儿大,事儿越大可能越是好新闻。但是真的“摊上大事儿”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记者要有得奖意识,得奖意识其实就是精品意识。做足准备,等待机遇,这算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吧。

当天去采访的有时任深圳报业集团北京办事处主任的罗勤,还有记者姜媛。如今,罗主任已经荣休,姜媛也早已转行,抚今追昔,有些感慨。

我是 1995 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深圳特区报社的,没赶上“拓荒牛”激情燃烧的岁月,却正赶上深圳“二次创业”的好时候。那时正是报纸的“黄金时代”,大家做新闻的热情高涨。报社就像深圳的微缩版,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卧虎藏龙。在走廊里一不小心,你可能就会碰到写下新闻史上名篇《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陈锡添老总,阅报栏里摄影“大咖”江式高老爷子的评报大家最爱看,政文部“小山东”人生第一篇新闻稿,就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那时大家钻研业务的氛围很浓, 稿件上了头版头条,会有很多人跑来向你祝贺,而如何博“星稿”更是编辑部里的热点话题。正是在这样浓烈的氛围中,我从一名新闻新兵顺利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媒体人,真心感谢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与支持!虽然从 2002 年起我调到北京记者站工作,远离总部,但仍时时想念在深圳的那些人、那些事,还有那些日子。

还有和我同一年进报社的张苹,我们在报社单身宿舍里“同居”两年多。我来自北方,她是客家人,平日里我教她做醋溜土豆丝,她给我做西洋菜煲猪骨。在厨房里举着锅铲也不忘展开业务研讨,有一次她告诉我, 正在写一个工作队扶贫的稿子,不知道该起个什么标题。我说,听了你讲的工作队的事迹,让我想到一句老话: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工作队正好把这句老话给反过来了。后来她的这篇稿子见报,标题是:《穷在深山有远亲》。2008 年,我这篇关于“设计之都” 稿件获奖的同时,张苹的一篇消息也荣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真是令人高兴啊!

经典回看

深圳荣获“设计之都”称号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罗勤 陆云红 姜媛


年轻、速度、潜力、活力,为深圳编织成一顶美丽的花冠。日前,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设计之都”,成为我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今天联合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上述消息。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深圳市有关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主任辛格,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杜越出席新闻发布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正式批准深圳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第 16 名成员,并颁发给深圳“设计之都”称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深圳在设计产业方面拥有巩固的地位,其鲜活的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部门,快速发展的数字内容和在线互动设计,以及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环保方案的包装设计,均享有特别的声誉。深圳还把设计当做战略工具,指导城市转型,这一战略性眼光也受到专家小组的高度重视。


章新胜代表教育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对深圳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深圳是首个发展中国家中获得“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这不仅是深圳的荣誉,也是中国的荣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是全球创意产业领域最高级别的非政府组织,所授出的“设计之都” 称号在世界上十分权威。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他寄望深圳继续努力,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创意与设计的一个窗口。


深圳市有关领导表示,“设计之都”称号是对深圳长期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佳褒奖, 也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深圳发展的关注和期望, 体现了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对深圳的厚爱和支持。深圳是一个敢于创新、富于创意的城市,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深圳提出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源于深圳自主创新战略和以创新推动城市发展的理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理念不谋而合、高度一致。获得“设计之都”称号是深圳大力推动创新、鼓励创意的结果。


辛格在新闻发布会上宣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 11 月 19 日致深圳市有关领导的确认信, 表示相信深圳市将履行向创意城市网络提交申请时所作出的承诺,深圳市将在创意城市网络的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新闻发布会前,章新胜听取了深圳“设计之都”建设总体思路汇报。


(原载于 2008 年 12 月 8 日《深圳商报》)

专家评点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辜晓进:


《深圳荣获“设计之都”称号》,从标题看中规中矩,甚至有点平庸,消息主体却亮点频闪,分量十足。例如消息导语并不急于展现事实,却用一句“年轻、速度、潜力、活力,为深圳编织成一顶美丽的花冠”引出后面的“首个”,显示出这条新闻的某种不寻常。


三位作者皆为女性,除姜媛不熟悉外,其他两位都是深圳新闻界的干练记者。罗勤早在  1988   年作为人大学生在中青报实习期间,就因参与撰写批评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体制的调查报道《倾斜的金字塔》而小有名气,在《深   圳商报》也写了很多优质新闻。对陆云红,我更是看着她勤奋努力、快速成长。作为此稿的执笔者,她因有长   期观察积累,而对深圳文化图景了然于胸,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材料的剪裁取舍,将新闻背景暗含在现场   人物的引语中,而抛去此类新闻常见的陈词滥调,最终用新鲜的干货建构成一篇不足  1000   字的重要消息。获奖也就顺理成章。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三位获奖者也因厚积   薄发、永远准备着,而最终抓住了机缘。


编辑 刘思敏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