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205
挂牌三年交出精彩“答卷” 四川自贸试验区大力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文章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蓝岸 王湛 林清容 解树森/文 齐洁爽/图 陈敏芝 刘真/视频
2020-12-23 08:41

挂牌三年交出精彩“答卷” 四川自贸试验区大力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成都,天府之国,中国西部开放的门户。

2017年,四川自贸试验区落户成都,给成都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年多时间以来,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勤耕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打造自贸区建设的“成都方案”和“成都样本”,助推“天府之国”享誉世界。

近日,本报“高质量发展——自贸区行”采访组来到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实地探寻成都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三大战略,积极探索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差异化新路径取得的新成果、新经验。

青白江铁路港片区:

成都国际铁路港带动“川货”走世界

11月上旬,在全国中欧班列2020年开行总量突破1万列之际,中欧班列国际供应链联盟在成都成立,中外多家机构牵手,推动成都打造“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供应链枢纽城市。

成都的中欧班列正是从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开出。2017年4月,四川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自贸试验区的春风吹进了青白江成都国际铁路港,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以下简称“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位于成都国际铁路港核心区域,是我国自贸区中唯一一个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独立成片的片区。

四川自贸区的发展壮大,增强了四川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中欧班列”。新的历史机遇下,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的推出,让这座运行了十年的铁路港迸发澎湃新动能。自贸试验区引领开放发展成效显著,7年多来,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约占全国中欧班列的40%,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160个,总投资1090亿元。

班列上71%的货源来自四川

从青白江区现代物流大厦的9楼鸟瞰,繁忙的成都国际铁路港集装箱中心站和口岸尽收眼底,一列列集装箱整装待发。在成都国际铁路港展示中心内的电子大屏幕上,记者看到,偌大的世界地图中,从成都出发,搭建了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6条海铁联运通道,这些集装箱的目的地已可通达55个城市和境内18个城市,越来越多的铁路线让成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2013年4月开通第一列蓉欧快铁,当时每周只开行一列中欧班列,现在每天最多有6-8列的中欧班列开行。”成都国际铁路港管理委员会对外联络部主管吴忱激情满怀地介绍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海运、空运受阻,被喻为“一带一路”上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发挥货运优势,逆势增长。

而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国际铁路港运输的货物中,71%的货源来自四川,可谓是带动川货走世界。数据显示,近年来中欧班列(成都)年均带动全省进出口贸易100亿美元以上,服务国内外企业超过1万家,与本地产业结合度高达71%。泸州的白酒、遂宁的锂电及先进材料、资阳的造车产业配件、凉山州的农副产品、自贡的橡胶制品等,都是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口货物来源。

货柜车在口岸不停穿梭,成都国际铁路港运输的货物超过70%源自四川,带动了四川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除了带动川货的外贸发展,创新中欧班列+内陆港发展模式,成都国际铁路港正推动青白江老工业区转型为 “智慧产业城”,吸引先进制造业和稀缺资源加工业落户城市,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特色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

多项创新畅通国际贸易新通道

地处内陆,四川不沿海、不沿边,但随着中欧班列鸣笛启程,一列比一列火爆,释放出贯通欧亚大陆国际物流大通道的新红利,四川的开放发展跑出加速度。

但中欧班列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同时,一些制约因素也愈加凸显。中欧班列经行多个国家,贸易规则、铁路轨距和管理方式千差万别,每到一个国家都要调换运输单据,限制了铁路运行的效率。吴忱展示,十年前的铁路运单盖满了多种颜色的公章,由此可见手续的繁琐。

2017年,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开展了基于“一单制”的单证、通关、金融业务流程试点,陆续落地了在途货物质押、银担联合等多种金融创新模式,创新推出了多式联运“一单制”提单,通过整合国际国内段物流信息,签发“一单制”单据作为唯一提货凭证,为班列沿线的互信互认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9年11月,全国首个基于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一单制的跨境区块链平台——“中欧e单通”正式在成都国际铁路港上链,推动全国首单跨境电商质押担保融资业务模式落地,进一步提升跨境电商中小企业资金周转效率。经过一年探索发展,这项针对口岸物流的跨境金融服务,已经带动跨境融资近4000万美元,货值4亿多元。多式联运“一单制”已纳入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

正是在一项项创新举措的支撑下,成都国际铁路港腾飞起来。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围绕构建陆上贸易新规则、打造内陆开放枢纽先后形成90余项改革实践经验。其中,首创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模式获国务院批准向全国复制推广;创新国际物流运输模式、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等11项分别被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复制推广或印发;率先开展境外宽轨段集并运输获铁路总公司全国复制推广等。

四川天府新区:

审批服务融合再造 推一次办成新标准

“以前办事到处跑,税务要半个月,工商要半个月,现在很方便直接在一个窗口就能一起办业务,一个礼拜就能办好,感觉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公司选择天府新区是对的。”在天府新区政务服务大厅采访时,正在窗口办业务的成都一家科技公司员工杨凤礼激动地跟记者说。

让杨凤礼切身感受到变化的是天府新区推出的创新窗口:融合服务“e窗通”和四川自贸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政务服务专区,该窗口以审批服务全流程的“融合”再造,着力构建突破性、引领性的政务服务“天府新标准”,推动打造效率高、服务优、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强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努力让天府新区成为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天福之地。

“e窗通”:两家单位充分赋权、业务联办

“今年3月23日,我们创新推出涉及企业开办、变更、注销全生命周期流程的融合服务‘e窗通’改革,重造了服务流程,目前已延伸至天府新区全域。”四川天府新区行政审批局注册登记处副处长陶薛表示,天府新区针对群众在创业时常常需要到不同窗口分别办理相应业务而“跑多次”“重复跑”这一难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积极把握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解决企业办事不便不顺不快的痛点、不满意不幸福的堵点。

成都天府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推出了证照通“1+X”主题式审批模式,实现了跨部门事项的“无缝对接、集成办理”。

“四川天府新区行政审批局和税务局各选拔优秀员工进行培训,业务互学、权力互授,组成‘e窗通’政务骨干,两班人马‘融合’,一人精通两家事,不管哪方的事情他们都能办。” 陶薛告诉记者,不仅是人员的破冰融合,还有事和权的深度融合,窗口工作人员同时行使注册登记和税务登记业务审批权,一人能做两家主,真正实现业务的有效融合,形成“一套指南、一号咨询、一窗受理、一表集成、一站办结、一局归档”的管理服务模式,打造充分赋权、业务联办的“e窗通”服务专区。

目前,“e窗通”实现企业资料提交缩减20%;通过对窗口工作人员赋权“一人双机双系统”同步审批,企业开办时间由原来的8小时缩短至4小时,压缩50%。同时实现相关业务全程线上自助填报、自助验证,企业、银行、税务同时同地三方网签等涉企服务功能,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和企业便利度。自实施以来,日均接受咨询230余人次,日均为130余家企业办结150余件业务,企业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自贸区服务专区:跨部门无缝对接、集成办理

另一个创新窗口则是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政务服务专区。四川天府新区行政审批局审批服务处副处长王雅林介绍,专区内推出了证照通“1+×”主题式审批模式,该模式将涉及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100个业态纳入一个窗口,实行1张营业执照+×张经营许可证的并联办理,将传统模式下的多次申请、分段办结变为一次申请、一窗办结。通过改革,办成一件事的申请材料平均缩减率达到26.8%,平均压缩办理时间3天,实现了跨部门事项的“无缝对接、集成办理”。自2018年6月改革实施以来,共接受咨询5118人次,成功办理“证照通”事项221个。

“证照通”窗口同时也是“电子印章”窗口。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企业对电子印章的热情高涨。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联合三家提供电子印章技术的企业,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专区开通了“窗口现场办理+领取U盾电子印章”“自助终端办理+领取U盾电子印章”和“链条式审批平台办理+领取手机盾电子印章”三种服务模式,为有需求的企业免费提供为期一年的电子印章服务。

数据显示,到2020年9月30日,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内的存量市场主体为9870家(企业9301户),比2017年增长906%,注册资金4755.45亿元(企业注册资金4754.65亿元),比2017年增长559%。自贸试验区内市场主体的飞速发展,可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务服务工作对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助力。

四川自贸区法院:

打造国际一流司法环境

自贸试验区,改革是关键词,创新是突破口。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四川自贸区法院”)从成立开始,便深深烙上了“创新”印记。采访组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四川自贸区法院以奋力打造国际一流司法环境为着力点,服务保障四川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全面推进自贸司法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现代化,为自贸区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主动服务 完善体系化举措

四川自贸区法院2018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是全国首家以省域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域冠名的法院。法院集中管辖四川自贸区除川南临港片区以外区域(100平方公里)的所有民商事案件,涵盖高新南区、双流、青白江铁路港、天府直管区4个自贸片区。

采访组了解到,四川自贸区新设企业数量众多,投资、贸易、金融及知识产权交易等商事活动十分活跃,相关产业聚集度较高,各种新经营业态不断涌现。同时,四川自贸区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案件总量高位运行,司法需求量大、企业涉外法律服务需求较为迫切等。

四川自贸区法院。

四川自贸区法院坚持自贸司法保障体系化的发展思路,主动服务自贸区创新发展大局,不断完善体系化举措,发挥法治引领对自贸区建设的法治保障职能作用。

今年4月,四川自贸区法院发布《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片区民商事审判与司法保障(2019)》,对四川自贸区法院2019年正式受理案件一年来的民商事审判和司法保障工作进行通报,就进一步推进自贸区法律风险防范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提出相关建议,并发布相关典型案例6件。这是四川自贸区法院成立以来,首次发布审判白皮书和审判典型案例。

白皮书反映,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四川自贸区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6208件,结案13888件,结案率85.69%。其中民商事诉讼案件12789件,审结10944件;强制执行案件3257件,执结2812件;非诉保全审查等其他案件162件。全部民商事诉讼案件收案标的总额为47.7810亿元。2019年度,四川自贸区法院(含天府新区法院)法官人均新收案件708件,人均结案608件,在四川省均处于第一位。与全国其他一些具有自贸审判职能的法院相比,也居于较领先位置。

智慧法院 打造自贸司法服务便利化工程

“简直太方便了,我打开微信小程序‘天府智法院’不到30秒就完成网上立案申请,1秒就完成了诉讼费用缴纳。仔细了解才发现,这个平台还能证据交换、在线开庭、送达,基本所有的诉讼事务都能办理,功能简直是太强大了。”某高新技术公司代理律师对“天府智法院”赞不绝口。

以前,只要遇到法律纠纷,需要多次往来法院,每次请假看到老板的黑脸都心惊胆战。到了法院,看到立案窗口堆满了人,还要排队拿号,打官司让人心好累;现在,在四川自贸区法院,能“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只需手指轻轻一点,很多烦恼分分钟解决。四川自贸区法院在西部率先推出移动智能电子诉讼平台“天府智法院”,实现“点开微信打官司”,有效优化诉讼流程、减轻群众诉累、提升司法效能,为建设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提供一流司法服务。

与以往其他电子诉讼平台相比,“天府智法院”最大的亮点在于依托微信小程序搭载腾讯云存储、人脸识别、同步多方音视频等技术,同时还嵌入了文书智达、阳光执行、智能问答、智能询价、诉讼风险智能预判等功能,增加了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劳动争议调解等多元调解模块,更加便捷更有实效。

据介绍,四川自贸区法院秉持服务便利化的发展思路,突出自贸区营商便利化的思路,通过不断释放技术应用红利和制度改革红利,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利的司法服务。

川渝携手 构建司法协同保护体系

紧跟着时代进取的浪潮,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四川与重庆再次挽手前行——共建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今年3月,按照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要求,四川自贸区法院完成与重庆自贸区法院合作共建协议签约工作,在两地法院中第一家完成签约,并在川渝自贸区执行合作、跨域立案、云庭审、统一裁判尺度等方面取得积极合作进展,共同推动川渝内陆开放门户建设。

今年以来,川渝两地法院通过协作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正给两地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成都的当事人与重庆某旅游公司发生著作权纠纷,但他不用来重庆立案了!5月13日,该当事人在四川自贸区法院进行跨域立案,当天就被重庆自贸区法院成功收案。在协议框架下,双方迅速助推协议内容落实落地,已经在跨域诉讼服务、异地远程庭审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下一步,两家法院将继续深化远程庭审与信息技术方面合作,推动建成更加便利化、现代化、专业化的异地远程庭审渠道,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更高水平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不久前,川渝两地自贸区法院联合发布《货物买卖合同纠纷诉讼指引》和《投资领域风险提示典型案例》,从诉前准备、诉讼程序等环节,为两地自贸区市场主体提供了统一明晰的全流程规则指引。川渝两地自贸区法院已建立常态化、体系化的跨域司法协作机制,并不断扎实推进协作进程,创新互动协作的形式和内容。

编辑 高原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