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聚焦“我们的乡村”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18-05-27 17:27

当地时间2018年5月26日,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正式在威尼斯拉开帷幕。这也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来自世界各地的71位建筑师和65个国家展馆集中呈现建筑相关的作品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都会给观者以冲击,进而与建筑的复杂空间属性产生交流。

以建筑关怀世界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活动之一,堪称国际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也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其于1895 年首次举行,所含的国际视觉艺术双年展与建筑双年展分单、双年轮流举行,已有120余年历史的双年展已成为建筑艺术和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事。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为“自由空间”,描绘了一种广阔的精神境界以及人文关怀,这种境界与关怀渗透在建筑的内核之中,凝聚于空间的品质之上。其侧重点是建筑要为其使用者提供自由、额外空间以及满足不同人内在需求的能力,鼓励人们反思考虑问题的方式,提倡新的思维理念,以设计出更舒适的建筑,从而满足人们在地球上的生存需求与人格需求

担任本届建筑双年展策展人的是曾斩获2012年建筑双年展银狮奖的两位爱尔兰女建筑师冯娜·法雷尔和谢利·麦克纳马拉。她们认为,建筑是一种新的地理。她们努力探求作为基础设施的建筑和当地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继2010年妹岛和世以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第二次由女性策展人策展。

据悉,如同往届一样,第十六届国际建筑展将展示国家参展方,展馆位于绿园城堡和军械库,以及威尼斯古城中心。这一次也提供可供选择的平行展出。

中国馆聚焦“我们的乡村”

每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中国馆都是大家瞩目的焦点。本届双年展的中国国家馆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李翔宁担任策展人,以“我们的乡村”为主题从诗意栖居到乡土制造,从文化实践到自在游憩,从社区营造到开拓创新,六条线索在空间和类型上描绘出中国当代乡村的发展趋势和一个充满机遇的格局。

上图均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中国当代乡村发展的大规模和多形态在全球均是前所未有的,它更孕育出了一套植根中国特质的新方案。产业筹措、村民自建、文化下乡,成千上万的乡村构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乡建现场;互联网、物流系统、共享经济等技术与创新为乡村未来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巨大的契机。

本次双年展中国馆主题“我们的乡村”是对新时期乡村问题很好的一个思考和回应。作为当代建筑实践的前线,中国正以西方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乡村建设。

普利策建筑奖得主建筑师王澍也表达了他对此次双年展中国馆主题的解读。他首先回顾了2006年中国馆展览中,在众多城市建筑、高楼大厦中他展示的一个青瓦与竹的构建王澍表示,终于十年后人们开始理解并开始反思“我们丢失了什么”,我们丢失了回忆、最中国的东西、与自然的联系等,于是我们开始回到乡村。

在中国馆的策展人李翔宁看来,“这次展览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乡愁’,更希望回到中国文化的发源之地,去寻找被遗忘的价值和被忽视的可能性,于此展望,我们未来的乡村。”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