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相继报告本土奥密克戎疫情,省疾控专家权威解答!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刘良龙 通讯员 粤疾控
2022-01-17 20:25

1月13日-16日,我省中山、珠海、深圳和梅州相继报告本土奥密克戎阳性个案。1月15日,北京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被确认为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官方通报,我国正面临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输入疫情的双重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经蔓延到至少173个国家/地区。奥密克戎是什么?会比德尔塔传播力更高吗?疫苗还有用吗?1月17日,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科学家林鹏对上述问题作了解答。

南方日报、南方+:奥密克戎相比其他突变株有哪些不同?

林鹏: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于2021年11月9日首次在南非被检出,世界卫生组织于11月24日将其归类为正被监测的变异株(Variants Under Monitoring,VUM),11月26日将其升级归类为关切变异株(Variants of Concern,VOC)。2022年1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奥密克戎已经取代德尔塔成为全球范围的优势毒株。

相比起其他4种VOC变异株(Alpha、Beta、Gamma、Delta),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刺突蛋白变异位点较多,并有部分变异位点与这4种VOC共享,这些变异的位点已被证明与细胞受体亲和力、病毒复制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强有关。奥密克戎的一些新的突变位点影响力还需进一步研究。

南方日报、南方+:相对于德尔塔,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会更强吗?

林鹏:奥密克戎病毒载量更高,传播力增强。香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感染24小时后,奥密克戎在人类支气管组织的病毒载量比德尔塔高近70倍。因此,奥密克戎还具备复制速度更快、复制能力更强的特点。

2021年12月23日,英国卫生安全局发布的队列分析数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家庭续发率为13.6%,家庭外续发率为7.6%;而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的家庭续发率为10.1% ,家庭外续发率为2.8%;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无论是在家庭环境还是家庭外环境导致密切接触者感染的风险都要显著高于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

南方日报、南方+: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主要症状是什么?重症风险高吗?

林鹏:感染后以轻症为主。由于发病到重症/死亡存在时间上滞后性,奥密克戎所致临床严重性仍有待更多的数据来探明。截至目前,绝大多数感染者都只表现了轻微症状或无症状,重症较少,死亡病例极少,主要症状包括咳嗽、疲劳、鼻塞、流涕、嗜睡、头痛、咽痛、发热等流感样症状。

南非、英国等国研究人员发现,奥密克戎感染者相较同期非奥密克戎感染者、早期德尔塔感染者的重症风险更低。例如,2021年12月28日,南非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与这波疫情之前的非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与这波疫情之前的非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相比,病死比例前者为4.5%,后者为 21.3%;ICU入住率前者为1% ,后者为4.3%;住院时长前者为4.0天,后者为8.8天;住院病人中需要供氧的比例,前者为45%,后者为 99.5%;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中仅三分之一有肺炎症状,其中72%为轻中症。

尽管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力减弱,WHO、美国疾控中心等机构负责人均表示,高传播力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可使病例数激增,仍有可能击垮卫生系统。

南方日报、南方+:奥密克戎存在免疫逃逸,目前我们使用的新冠疫苗还能预防奥密克戎吗?

林鹏:可以。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对先前感染及接种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有显著逃逸现象,但全程接种疫苗仍能够很大程度上保护人们免于重症。国产灭活疫苗疫依然有效。

另有一项美国研究显示,细胞免疫受奥密克戎影响不大,而加强接种疫苗,尤其是异源加强接种,如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mRNA疫苗,可以显著提高人体中和抗体滴度。有研究表明,泛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可能是未来新冠病毒疫苗的重点研发方向。

南方日报、南方+:春节期间,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防范?

林鹏:跨省流动人员抵粤后及时完成一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并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嗅(味)觉减退等急性症状,或健康码变“黄码”等情况,切勿自行购药,应立即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并就医,在未排除感染风险前不要出行。

若出现新冠肺炎“十大症状”,请及时进行核酸检测。18岁及以上并完成全程接种后满6个月的人群,尽快接种加强针,获得最佳保护。

近期我省新冠疫苗库存充足,还未完成全程或加强免疫接种的可以积极接种。市民可查阅粤康码、粤健通微信小程序或粤苗APP上的疫苗接种信息,如符合加强免疫条件,可尽快通过当地公布的预约渠道进行预约,或者直接前往就近的疫苗接种点进行加强针疫苗接种。

(原标题《广东相继报告本土奥密克戎疫情,省疾控专家权威解答!》)

编辑 吴徐美审读 韩绍俊审核 冻结-党毅浩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刘良龙 通讯员 粤疾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