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今年将设立“大湾区文学奖”,省作协将以八大举措催生更多“扛鼎之作”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刘良龙 通讯员 邱海军 蔡亿生 文/图
2022-01-26 13:05

记者从1月23日下午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省作家协会工作会议上获悉,广东今年将设立“大湾区文学奖”“大湾区文学排行榜”,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学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催生更多与湾区地位相符、与湾区形象相称的“扛鼎之作”,不断标注湾区文学新高度。

以八大举措着力锻造岭南文学新高地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在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总结了2021年工作,并对2022年工作进行部署。2022年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肩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谋划推进文学工作,聚焦文学精品创作,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团结引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推动新时代广东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新的赶考之路对文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省作协将立足“双区”“双合作区”,加快培育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增长点,着力锻造岭南文学新高地。

张培忠在报告中明确,2022年广东省作协将推出八大举措:一是紧扣“做人的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理论武装;二是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的中心环节,打造精品力作;三是突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特色品牌,筑就文学高峰;四是坚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的导向要求,提升粤派评论;五是把握“实现破圈和跨界传播”的努力方向,拓展文学阵地;六是围绕“向人民交出优秀答卷”的根本目的,优化文学惠民;七是牢记“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的殷切嘱托,打造文学粤军;八是强化“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加强自身建设。

重点推出一批“扛鼎之作”

在紧扣“做人的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理论武装方面,报告提出,推进理论学习精准化制度化、理论研究系统化体系化、理论宣传分众化对象化,更加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教给的世界观方法论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综合运用课堂讲授、专题研讨、现场体验等方式,开发微课堂、举办网络培训班,实现驻粤中国作协会员和省、市作协会员作家培训全覆盖,进一步振奋精气神,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在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的中心环节、打造精品力作方面,报告提出,要遵循创作规律,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文学创作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文学创作的“成活率”和“精品率”,重点推出一批“扛鼎之作”;计划在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永庆坊、潮州、粤西、粤北分别设立“新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点”和“到人民中去”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学服务示范基地,分主题、按板块开展实践活动,结合重要节点、按照创作题材策划,支持作家下基层、接地气,为作家提供积累素材、蹲点创作的便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组织“改革开放再出发——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主题创作、“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主题创作、乡村振兴采风创作活动、“大美南粤,文明广东”主题文学创作活动,努力讲好广东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突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特色品牌

在突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特色品牌、筑就文学高峰方面,报告提出,把握中国作协把“推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写进工作报告的难得机遇,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血脉相连的优势,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合作区建设的“双区”、“双合作区”发展战略,继续深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工作,通过开展作家主题采风、互访交流、深度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港澳台作家的交流互动,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锻造成为新的文学增长点;推进广东文学院改革,加挂广东网络文学院,立足全省、对接港澳、面向全国、兼顾海外,公开选调、招聘一批优秀的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人才,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核心队伍,使广东文学院成为真正的文学创作、研究专业机构。加快广东文学馆建设,定位为“时代的产物、文学的殿堂、市民的空间”,成为岭南文化的标志地、大众休闲的目的地、湾区交流的会客厅,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学大本营。

在全国文学评论领域发出广东强音

在坚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的导向要求、提升粤派评论方面,报告提出,积极探索构建“粤派批评”审美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文学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在全国文学评论领域发出广东强音;倡导“批评精神”,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旗帜鲜明批评不良思潮、不良倾向和畸形审美,多出文质兼美的文学评论;建设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阵地,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改进评论文风,推出更多文学微评、短评、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产品,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营造健康的文学评论生态;组织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首届广东有为文学奖、中国长诗奖评奖;落实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精神,会同羊城晚报社,进一步共同打造“花地文学榜”品牌;召开重大主题创作和粤港澳大湾区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包括大型纪实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章石山著)研讨会、杨克诗集《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卢卫平诗集《瓷上的火焰》研讨会和王威廉、南翔、蔡东中短篇小说研讨会以及詹谷丰散文集《山河故人》、耿立散文集《暗夜里的灯盏烛光》研讨会等;推进《广东文学通史》《广东文学蓝皮书(2021)》等编撰工作。

在把握“实现破圈和跨界传播”的努力方向,拓展文学阵地方面,报告提出,精心办好《作品》《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少男少女》杂志,加强广东作协公众号、广东作家网、《广东文坛》、作品公众号、少男少女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建设。《作品》杂志开设“大匠来了”栏目,邀请国内顶尖学者开展深度访谈;扶持生态文学,开辟微小说栏目;在开办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抖音号基础上,在小红书和B站拓展宣传阵地。《少男少女》杂志着力打造“广东儿童文学方阵”“小说实力派”“诗路花雨”等栏目,实施“小作家文学大讲堂”计划、“文学社指导老师培训”计划。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等载体,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术化学理化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阐释。充分发挥文学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作用,建立完善文学作品改编、衍生、转化的有效机制,推动文学与电影、电视、戏剧以及网络视听、游戏等文艺形态的深度融合、联通发展,将文学的创造力转化为文艺和文化的生产力。

开展“文学四进”活动

在围绕“向人民交出优秀答卷”的根本目的、优化文学惠民方面,报告提出,组织好“红色文学轻骑兵”文学进基层等活动,举办面向基层作者的作品改稿会、点评会和文学讲座活动,线上活动、线下活动同时进行;努力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学志愿服务体系,采取文学讲座、作品鉴赏会、赠书等形式,把文学送到基层老百姓中去,促进文学成果全民共享;开展“文学四进(进社区、进工厂、进警营、进校园)”活动。推动文德路红楼建设“广东左联作家纪念馆”,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在牢记“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的殷切嘱托、打造文学粤军方面,报告提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抓好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服务三支队伍建设。把培养领军人物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加大文学名家资助扶持和宣传推介力度,多为作家办实事、办好事,鼓励大家名家发挥传、帮、带作用;抓住重大主题和重点领域,抓住具有创作能力的作家会员并赋予创作任务,形成良好的创作生态;大力培养文学骨干人才,实现高层次文学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形成多个有特色、有实力的广东作家群体,形成引领文学事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方阵;继续邀请全国名家与名刊名编为导师,以结对方式对100名具有潜力的80、90后青年作家、网络文学创作骨干进行文学创作指导。引导青年作家守正道、走大道;组织第二届省作协签约评论家聘定工作;联合举办“王蒙青年文学会”年会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笔会;出版《广东青年评论家丛书》。

在强化“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报告提出,切实加强作协的全面建设,深化改革,优化职能,加强服务,抓好软硬件建设,强化统筹协调,打破体制壁垒,延伸联系手臂,扩大工作覆盖面,办实事、解难事、真办事,全力把作协组织建设成为真正的“文学工作者之家”;做到文学工作手臂延伸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开展到哪里,在省作协下设的专业委员会和主管的社会组织探索建立功能性党支部;组织编撰《广东省作家协会志》;发挥组织优势,汇聚各类社会主体的资源和力量,不断拓展“大协作”工作渠道,形成文学工作合力,共促文学事业繁荣。

(原标题《广东今年将设立“大湾区文学奖”,省作协将以八大举措催生更多“扛鼎之作”》)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刘良龙 通讯员 邱海军 蔡亿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