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志愿精神:从全民土壤中开出花来
南方日报 南方+
2020-12-05 01:17

为什么是中山?

谈论一座城市的志愿精神,我们可以回到志愿服务发生的“原点”寻找答案。

1

一、

1987年底,当时的中山市文化局牵头组织起一支艺术小分队,先后到市光荣院、市颐老院、市福利院等单位慰问革命老人、孤寡老人。这次慰问活动,成功营造起全社会关心关爱老人的氛围,引发了广大市民群众对敬老事业和慈善事业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有人提议,中山市可借鉴香港“百万行”的民间慈善活动,在中山搞“万人行”的敬老活动,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敬老服务。

这一设想很快成为现实。1988年春节前夕,中山市首届“敬老万人行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2013年,钟庄伟为交通劝导志愿者队伍首创“微笑式”交通引导手势,并向全市各镇区志愿者队伍推广。

对中山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史无前例、规模宏大的公益盛事,要出色地完成任务,并非易事。活动的精心策划、严密组织,最终都要落在大量繁琐的公共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的执行上。这样大的工作量、服务量,仅靠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显然难以完成。

怎么办?当时的共青团中山市委借鉴国外经验,面向全社会招募了300名义工,由他们承担维护秩序等方面的辅助性工作,为活动提供后勤保障方面的公共服务。在当时全社会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氛围的号召下,这300名义工全情投入、全力付出,帮助中山市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敬老万人行活动”。

他们成为中山举办的大型公共文化活动中第一支社会志愿力量。

1988年,也被公认为是真正意义上中山志愿服务诞生的元年。那时候,“有志服务、愿意帮忙”已经成为中山精神文明的底色。

中山

二、

有了成功举办“敬老万人行活动”的先例和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经验,1989年起,中山市将活动易名为“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主旨也从单纯的“爱老助老”延伸到“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活动也正式确定了“政府主导、红十字会牵头、社会各界参与”的运行模式。

这场有中山特色的大型公益慈善活动,一办就是30多年。

2019年中山慈善万人行 图/余兆宇

可以说,中山慈善事业的和志愿服务种子的萌发,都来自全民参与的优渥土壤,得益于“热心向善”的民间力量。

1996年,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山志愿服务开始由零散的形态向组织化、社会化、事业化的高级形态升级。这期间,政府开始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推动下,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专职人员、专项经费、专用场地“三专”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中山市志愿服务事业,发轫于市级文化活动领域,但是并未止步于此。

2004年10月,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基层组织建设会议召开,向各镇(区)提出了社会化、事业化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明确要求,中山青年志愿者服务从城市迈向镇街、农村,由此开始由点到面的飞跃。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山先后获国家级志愿服务奖项4项,省级奖项68项,全市选树学雷锋先进典型196项,授予8300余名志愿者星级志愿者证书。

2019年7月,中山市志愿者联合会被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吸纳为团体会员单位,成为全省6个会员单位之一。今年以来,中山市广大志愿者更是深入一线,当起了“守门员”、秩序“维护者”,无私无畏、默默奉献,为疫情防控、文明创建工作作出了贡献。

点滴清流,汇聚江河。这些数据,来自全市志愿者实打实的行动、点对点的服务,是刻在每一位平凡志愿者身上的“勋章”。

南区创文志愿者向社区居民宣传创文知识,提供公益性服务。

三、

2020年9月,一张流传在朋友圈的照片引发了中山“全城寻人”的热情:暴雨下,一位穿着红色志愿服务标志马甲的长发姑娘,为一位老人撑起一把伞。

1

她是谁?

最终,热心市民找到了这位热心的红衣姑娘——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的一名交通便民志愿者张艺。

“我只是中山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张艺说。

12年时间可以做多少事?对于范天良来说,那是1万个小时的志愿服务。范天良是中山峻艺石材厂总经理,也是东升裕民社区少工委委员、亲子(义工)服务队队长、公益活动品牌“我的公益梦·环保篇”创始人之一。自2008年12月加入服务队,他多年来公益服务时数累计超过1万小时。

在范天良的影响下,他的妻子儿女也加入公益事业,家族中两个弟弟、两个妹妹的家庭,都成为当地有名的热心公益家庭。

这样的故事,在中山的大街小巷里,还有很多很多。

1997年11月,27岁的邓松娣在古镇开了一间小卖部。一天,年幼的儿子无意打翻的一碗饭,让附近一位流浪汉长久注目。于心不忍的邓松娣,为流浪汉煮了一碗面条。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邓松娣一边救济他,一边开导他出去打工挣钱。

一碗面的温情,开启23年志愿人生。

每天上午,早起料理好工作与家庭的事务后,今年50岁的邓松娣便把其余的时间,都花在了由自己发布、参与的志愿活动中。这是她从事志愿服务的第23个年头。

“志愿服务是一个‘美好的约定’。”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的覃延长,是一名“快递小哥”,也是小榄镇联丰社区的志愿者。“我爱这座城市,我想用行动来表达我的感情。”他说。

博爱之城,包容了一群崇德向善之人。目前,中山市有在册志愿者超过83万人,日均开展活动1000多个。2015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30万余次,累计时数2100多万小时。

中山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中山市文化志愿者在昭通当地拍摄。

四、

社会不断发展,志愿服务亦不止步。

刘天明是中山市第一个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农民工。2015年6月6日“志愿中山”平台上线后,刘天明成为首批用户,他的“志愿足迹”将在这个平台如实记录。

这个被称为在全国首创“活动矩阵”模式的志愿服务平台,可让全市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通过移动手机、办公电脑等常用工具,实现志愿者在线注册、实名认证、活动发布、传播宣传、签到签离、时数统计、组织管理、互动交流等多项实用功能,可以为全市松散型的志愿服务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这个平台的上线,也被视为“中山公益慈善志愿服务工作腾飞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中山

2016年4月,“志愿中山”开具了首个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时数证明:志愿者编号为“zyz009161”的志愿者,于2015年6月6日到次年4月10日期间,在“志愿中山”平台录得154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按每满50小时可积2分的相关规定,若该志愿者有积分入户需求,可以获得6分的积分入户分值——是的,天南海北的志愿者来到中山,无私服务于这个城市时,这个城市也报以善意:根据中山当时的积分制政策,志愿服务时数可以纳入积分制。

这是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融合的举措。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在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社会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志愿服务队伍,不仅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也成为政府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辅助力量。反过来说,政府通过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事业,才能更高效地推动公共服务日臻完善,维系社会长治久安。

正因为有崇德向善的土壤,有新老中山人的认同,有广大志愿者的加入,中山志愿精神,才在这个城市延绵续力,成为中山现代人文底蕴的“城魂”。

从全民参与的土壤中生长,在政府主导的氛围中成长,中山志愿服务事业从草根阶层出发,完成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民动员,最终又回馈社会,反哺每一位参与服务的普通人。

这就是中山志愿精神的精髓,是其能够不断成长、盛开花朵的生命力所在。

编辑 刘桂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