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师生情!90岁周广仁写给78岁但昭义:你还年轻
读特首席记者 杨媚/文 胡蕾/图 深圳特区报摄影部/视频
2018-12-07 19:50

“我今年90岁了,由于身体原因,刚刚停止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但是小但还年轻,应该还可以继续教学很多年……”

这一封感人至深的信,出自90岁的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之手。

78岁的但昭义在但昭义钢琴艺术教育成就研讨会上发表感言

作为“深圳文艺名家宣传推广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12月6日,但昭义钢琴艺术教育成就研讨会在深圳艺术学校举行。但昭义的恩师——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获奖的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广仁,从北京发来了这封信,深情回顾了两人的师生情缘,并勉励学生在钢琴教育事业道路上继续前行。

当担任研讨会主持的著名钢琴演奏家刘诗昆缓缓念出这封信时,坐在台下的但昭义眼圈红了。

周广仁和但昭义的师生情,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1961年,四川音乐学院选派但昭义前往北京进修。在这段时光,但昭义遇到了周广仁。“直到遇到周先生,我才通过认识音乐的规律和音乐表现的法则,学会了如何理解和表现音乐。正是因为走过很多弯路,我才比别人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是她让我所有自身演奏中的弱项最后都变成了我教学中的强项!”但昭义说。

70年代周广仁教授来四川讲学时与但昭义在杜甫草堂合影

1977年,周广仁应已经走上教师岗位的但昭义之邀来到成都,向全四川的钢琴教师授课。但昭义南下深圳后,周广仁也还一直关心着他的事业发展。

2006年,但昭义在深圳市政府倡导和支持下筹划创办“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时也征询了周广仁意见,得到了她大力支持,并欣然受邀担任评委会主席,直到现在还担任比赛的名誉主席。

一届届比赛选拔出一批批钢琴新星,周广仁为深圳建设“钢琴之城”、为中国钢琴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毫不夸张地说,我能有今天,周先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艺术上让我掌握了科学的演奏方法,在我动摇的时候教我懂得人生的哲理,在我走上教学岗位后又一程程地辅助我成长……”

在即将到来的12月17日,周广仁即将迎来90岁生日。但昭义早已与北京、上海周先生的弟子们相约:“我们要在北京为她举办一场特别的音乐会!”

附:周广仁信件全文

我和我的学生——但昭义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60年代初期,但昭义到中央音乐学院找我学琴的情景,一个腼腆的小伙子拿着四川音乐学院的介绍信,希望我能收他为学生。我的一生教过各式各样的学生,小但应该算是岁数大且基础比较差的一个学生,我当时接受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为四川省培养一个好的钢琴老师。

上世纪60年代在北京进修时与恩师周广仁教授的中央音乐学院合影

因为但昭义不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注册学生,我就让他每个周末去我在中央乐团的家里上课。在差不多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从基础开始,针对性地学习了几本教材和一些重要作曲家的经典曲目。为了更有效地让他掌握钢琴教学的一些经验,我还让他教我6岁的女儿弹琴。学生是各式各样的,有学习能力强的,也有非常刻苦的,但昭义是我所有学生里最善于学习和动脑子的。小但回到四川后,每年还利用假期来北京学习,除了上我的课,还旁听我给其他学生上课。他的学习热情也促使我向中央音乐学院申请,去四川音乐学院任教了一个学期,那时我还对小但说“我可是冲着你来的呀……”

2002年6月与周广仁教授参观柴可夫斯基故居时合影

改革开放后,在80年代初期,各种音乐活动又重新开始。我当时在国内做了大量的钢琴普及工作,筹办了各种专业和业余赛事,在第一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期间,我惊喜的发现但昭义所教的学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他的学生不是一、两个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而是多人在短期内,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均取得优胜,我认为这是他虚心钻研琢磨的结果。小但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终于在钢琴教学的领域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2005年但昭义夫妇与恩师周广仁教授在一起

我从年轻时期就热爱钢琴教学,作为钢琴老师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钢琴演奏人才是成功,而培养出优秀的钢琴老师,并通过他的教学惠及到更多的学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钢琴演奏家,难道不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吗!看到小但取得的成绩,我当时真是为他感到骄傲。我知道小但在深圳的这些年里,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最了不起的就是创办了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我也有幸参加了几届),我认为此钢琴比赛不仅仅是为深圳市,也是为中国在全世界古典音乐赛事中树立了一个亮丽的名片,深圳市如今成为享誉全国的钢琴城,和但昭义的长期努力是分不开的。

2008年12月在恩师中央音乐学院住所

我今年90岁了,由于身体原因,刚刚停止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但是小但还年轻,应该还可以继续教学很多年。近些年但昭义一直在做钢琴教师培训,并在全国各地举办讲座,把他的教学经验分享传授给更多的钢琴老师,我感到非常欣慰,我热爱从事一生的钢琴教育事业后继有人!在这里我想对小但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豪。

周广仁写于北京  

2018年11月12日

附:但昭义在研讨会上的致辞

感谢深圳市委宣传部提出 “深圳文艺名家宣传推广计划”组织了昨晚盛大的展演音乐会和今天“新时代再出发——钢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研讨会;感谢来自国际国内钢琴大师、专家、教授在百忙中拨冗出席参与这个活动;感谢深圳市领导和专家们给予我工作的肯定和崇高的荣誉又及发表的美言。但是,我想说,我给自己的定位并不是像大家所赞的那样“高””大”。为此,我要讲几句实实在在的话:

我与钢琴结缘已有60多年,从1964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也已五十多年。在学习钢琴以至教授钢琴的漫长过程里,接触到很多经典的音乐作品。经典作品的共性就是表达出深刻的人性,表达出丰富而深邃的人的精神世界,音乐家的经历成就了他们通过音乐对人类精神和情感的表达。学习音乐的整个过程,可以被认为是我个人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最美好和温暖的时光,并且用生命谱写了我对音乐感悟和表达,自然也融入到我的钢琴教学之中。

1977年周广仁教授与但昭义父母等在渝合影

回顾这60多年的人生路程,没有四川音乐学院的老院长常苏民,没有恩师周广仁先生,没有从学生时代一直到今天,支持我的领导师长和同事朋友以及家人,我的人生音乐恐怕会暗哑、干涩许多。钢琴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永远感谢所有浓厚的情义和厚重的信任,感谢用音乐的美好和它深含的崇高人性哺育我成长的所有的人。

在我早期的教学中,面对缺乏经验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喜欢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思考,经过学习和研究,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及感悟,汇集总结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再回到教学实践去应用和认用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个实践与理论互相转化的过程极大地推动了我的教学,并在其过程中享受着工作的快乐,不断地获得激励、鞭策和增进着对钢琴教学的热爱!

1994年9月首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周广仁教授在颁奖典礼上宣布青少年组获奖名单。图为陈萨(第一名)、吴驰(第三名)在接受颁奖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教学要求的提高,我对钢琴教学的研究从基础课题逐步扩展到钢琴技巧和艺术表现更深入的层面,对钢琴演奏中艺术与技术的辩证关系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科学辩证的认曾写过一篇论文:《论音乐的艺术表现与表演技巧的辩证关系》。1987年我发表的论文《试论钢琴作品中复节奏的演奏》,运用中国打击乐演奏传统中的“锣鼓经”念唱法来解决钢琴作品中常见的,像拦路虎一样让许多学生感到束手无策的“复节奏”弹奏问题。这篇论文提供的对复节奏的理论诠释和实用的处理方法,帮助我解除了学生对演奏复节 奏的困惑和无助。(此论文经川音学报《音乐探索》发表后,又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 资料中心《音乐·舞蹈研究》月刊转载。)1991年,全国钢琴主科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我的另一篇论文《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应用》被选在大会上宣讲。这是一篇研究力度的音乐表现意义的论文。它从“力度的艺术处理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钢琴演奏中决定力度变化的因素”和“如何设计应用力度层次的处理于音乐表现”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使我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中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充分领悟到了理论研究 指导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此后,我又对钢琴艺术表演的根本问题——声音展开了研究。这是我把对声音的要求和训练列为自己的教学要旨,把“注重声音”放在教学最重要位置加以强调而进行的研究。我在2000年第二期《钢琴艺术》上发表的《论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只提出了一个论题的提纲。这一研究课题又在历时十多年的持续关注和进一步的思考中获得了比较完善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阐述和可应用于教学实践操作应用的科学方法,帮助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陈萨获奖后同但老师一起与周广仁教授夫妇合影

在音乐风格方面,对肖邦音乐风格的研究是我在为李云迪准备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时开始的。这一论题的学习研究不仅带领我们走近肖邦,对肖邦音乐有了逐步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领悟到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以什么样的演奏方式来阐释、表现肖邦音乐和展示他独特的风格。李云迪所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对我个人 的意义来说,就是我们中国人对肖邦音乐的认识和肖邦音乐风格的演绎,赢得了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最权威的评审团和波兰人民的认可。

在从教的几十年里,我以诚实、认真的态度,沿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路线,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走到今天,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我深知,对于拥有三百多年发展史的钢琴艺术和浩如 烟海的钢琴经典文献来讲,我的学识还是极其有限的,演绎和诠释钢琴文献的水平,从整体上衡量还是贫乏的。由于受周广仁教授的影响,艺无止境早就成了我的信条。随着对钢琴艺术更深入的了解,我懂得了艺无止境对于我有两层最基本的含义。第一,广义上对三百多年钢琴音乐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各种风格流派特点和文献作品的掌握上,永无止境 ;第二,狭义上对一首首具体作品,在演绎上趋向完善的追求也永无止境。正是这样的认知,促成了自己对钢琴艺术更虔诚的追寻与追求;正是这种对更高层次教学质量的追求,成就了学生们在一些重大国际赛场上的出色表现。

2003年师,徒,孙三代在北京和周广仁先生合影

总的来说,我始终真诚而真实地认为自己永远只是一个普通的钢琴教师,在钢琴学识领域比起在座的专家大师来说,无论演奏或学问都差得很远,只是一个才疏学浅的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钢琴艺术的人才培养,对钢琴艺术的基础教育,我会再尽自己绵薄之力在有限的生命中以今天为起点“再出发”!

再次感谢深圳市领导对我工作的热情肯定,再次感谢卡普琳斯基、刘诗昆大师和各位专家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深深感谢李名强、郭嘉特教授在这批学生成长过程中对他们进行的指导和专业上给予我的直接点拨和帮助。这些都是对我的鞭策,让我在钢琴教学的路上不敢惜力,不敢停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跟远近四方的专家和朋友一起交流学习,悦乎乐乎,非常感恩。

谢谢大家!

但昭义

2018年12月6日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杨媚/文 胡蕾/图 深圳特区报摄影部/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